分享

90后“把读书当惩罚”,结果是,收获40万粉丝!| 自媒体100+

 昵称71785450 2020-10-13

元宵节快到了,魏小河还在江西老家。“我元宵节后才回深圳。”他声音柔和,和开工伊始的上班族不同,语气中透着自由职业者的恬淡与从容。

▲ 魏小河, 90后自由作家,独立书评人,读书爱好者,获称“最懂年轻人的书评人”,现居深圳。

三年前,创办“不止读书”伊始,魏小河并未想象到自媒体会成为他日后的一份职业。在当时,只为戒掉“一懒二拖三不读书”的“毛病”,魏小河,这位最初“把读书当作惩罚”的90后,才一人创建、运营微信公众号“不止读书”。此后,公号坚持原创3年多,收获近40万粉丝。

那么,作为不爱读书的“不止读书”创始人,魏小河是如何通过公号运营一步步爱上读书,又如何地把读书与写作发展为自己的职业,并获得微信“最懂年轻人的书评人”称号的呢?

1
读书:
从“惩罚”到挚爱

一开始,魏小河并不喜欢读书。那还是小学时候,父母外出打工,年幼的魏小河居住在外婆家。这时候,他的生活里还没有书。“我有一些朋友,七八岁时就开始啃《红楼梦》《三国演义》,上初中就大仲马、小仲马,而那时的我还沉浸在游戏的热闹里,看书对我是种惩罚。”


▲ 魏小河在深圳参加深圳书城中心城举办的“深圳晚8点”项目活动。

初中时,魏小河曾一度抑郁。从外婆家搬到奶奶家之后,环境的改变让他很难适应。这时,政治老师的一堂课,打开了他的世界。

“我的第一本书是《哈利波特》。”魏小河之所以爱上这本书,是因为政治老师在讲台上讲到了《哈利波特》中海格用伞敲开了酒吧的墙。

这一敲,也敲开了充满好奇心的魏小河通往书中世界的大门。他跑到镇上的书店,用半价11元买了一本折旧的《哈利·波特与密室》。

接下来的四个早晨,魏小河把这本书藏在语文课本里读完了它。“这就是启蒙吧!虽然没有书香世家里的传承规矩,第一本也并不是什么经典名著,但还是要感谢罗琳阿姨,她让我克服了阅读恐惧症,并让我知道在字与字的组合间,潜藏着无数我不知道的秘密。”


▲ “不止读书”在北上广深以及长沙五个城市的读书会宣传海报。

高中搬到县城之后,经常混迹于各种书店和租书店,甚至地摊的魏小河,开始接触韩寒、郭敬明等人的作品。

“和很多我这一代的人一样,经历了青春文学的狂轰滥炸,在玄幻武侠的世界里左冲右突,面对地摊上的盗版书籍如饥似渴,然后,终于慢慢找到自己的趣味所在。那是一段茂盛的日子,所有人都在冒烟,既渴望吸收,也有无数哀愁和激动需要释放。很多人写日记,写诗,写小说,很多人看杜拉斯,看加缪,也看韩寒、郭敬明。”这是魏小河对那段时间的回忆。


▲ 1月月底,在深圳最冷的时候,魏小河以及“不止读书”读者参加了“2015深圳‘不止读书’活动大回顾”活动。

大学即将毕业的暑假,在大学接触了更多书以后,魏小河租住在江西省图书馆旁边的房子,每日尽享读书的乐趣。他坦言,“我不是个好读者,记忆力不佳,领悟力也不够,仅是凭着一股盲目的热爱,一本一本地读,读得杂而不精,读得乱而无序,但我读得高兴。”

就这样,读书成了魏小河的生活习惯,他像是入了迷一样,床头放着睡前看的书,背包放着地铁上看的书,办公室放着休息时看的书……

魏小河说,“我什么都读,不是批评家,也不是学者,只是一个如伍尔夫所言的‘普通读者没有那么高的教养……读书,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只是为了自己高兴’。”

2
“不止读书”:
读书爱好变成职业

2013年3月18日,微信公众号“不止读书”创立。

创立不久,魏小河引用梁文道“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的话来诠释“不止”的含义,并劝诫读者“别一天到晚读书”。

“其实一开始做公众号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喜欢尝试新东西,以及用新媒体发布读书随笔文章来戒掉自己‘一懒二拖三不读书’的状态。”在魏小河看来,做公众号只不过是督促自己读书的手段。

不过,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后来读书写作变成了自己的职业。“说起来辞职做公众号也不是我最初的设想,只是碰上了要出书以及其它事情,就没法继续在公司上班了。”魏小河如是说。

至今,“不止读书”更新的时间虽然已经持续三年之久,“不止读书”的主题却是“万年不变”。魏小河的更新,依旧主要是分享自己的读书随笔,同时不定期地分享自己写作的电影观后感、影评以及“碎笔”(读书之外的散文随笔)、“不日记”(不是日记的日记)。

当然,这种稳定并非一成不变,魏小河还尝试推送了送书、生活馆、约专栏和回答问题这些新鲜话题。


▲ 魏小河的第一本出版书籍《独立日:用一座书房抵抗全世界》,原计划众筹3万元出版经费,最终筹集12万元。

除了内容主题的相对稳定,魏小河还特别强调个人品牌在“不止读书”发展中的价值——完全个人化的运营使得“不止读书”变得更有温度:“这是我个人阅读兴趣的表达”、“侧重于我个人的读书心得”、“我碰到自己喜欢的书,就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没有任务的考核和别的压力”。

“对粉丝来说,‘不止读书’就像他们的朋友一样。”魏小河说道,在过去的三年里,各地的粉丝自发组成读书会;与三联生活书店合作的书籍出版众筹活动,最终筹集12万元,高达原定额的四倍;在各地的读书分享会也得到当地的读者积极参与,甚至引发媒体关注。

出于个人品牌与公号运营关系的这一考量,魏小河选择忽略了“不止读书”许多可能有的发展方向——他并不乐于组建团队或者创建公司来运营“不止读书”,也不希望“不止读书”在未来实现平台化,对“不止读书”的商务发展也十分谨慎。


▲ 魏小河的第二本出版书籍《失眠书:深夜里叫醒我们没有过够的青春》。

魏小河坦言:“之前有接触过两个投资人,但其实可能一方面我并不那么引人注意,另一方面我也不希望‘不止读书’会这样发展吧。我觉得这样挺好,‘不止读书’能养活我,虽然不一定能养得好。但组建团队和公司化运营可能就会很累,压力也很大。”

“谁知道呢,也许这样(指搭建团队和公司化运营)以后,我会连读书的时间都没有了呢,可能我也写不出文章来了,而且我也会不开心。”

魏小河身上有着90后身上多见的豁达,更有90后身上不多见的固执。

Q&A
无冕君
现在是一个人在做“不止读书”,会有哪些困难?
基本没有什么困难,因为我心态比较随意。可能我的短板在于推广和版式设计方面不太擅长吧。但后来一想,既然不会设计,那就着重于内容吧,版面比较简洁也挺好的。
魏小河
无冕君
“不止读书”的内容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大部分内容都是我看书或者观影以后写的书评、影评,我把我的感想和思考分享给大家。此外还有两个相对固定的栏目,碎笔是我读书之外写的的散文随笔,不日记是我写的不是日记的日记。

可能因为我自己就比较年轻吧,我写书评不喜欢太多的专业名词,比如运用专业化的方式去分析这本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什么的,虽然也会去评析一本书的优劣,但更多地倾向于个人感受,在词语表达上采取的也是较轻松的字眼,这样可能比较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吧。

我去年做过一些调查,一次是在微信上做过一次投票,发现“不止读书”40岁以上的粉丝也不少;另一次是发现点击率高的文章很多是心灵鸡汤类的文章、实用性强的文章。清单体总是比较受人青睐,还有情感上能引起别人共鸣的,以及产生名人效应的文章。不过,我主要还是以自己喜欢的书为主。另外,我一路坚持的就是原创,写文章能带给我乐趣,我不会因为数据去特别改变自己的风格与内容。
魏小河
无冕君
“不止读书”是如何做推广的?
我是一个人在做这个号,自己书写自己编辑,所以精力有限,现在只能是在能够自动抓取和更新内容的平台上做内容推广了。

我这个号最开始的七个粉丝都是我原来公司的同事,后来通过豆瓣小组发帖让粉丝过千,又通过其它公众号的推荐带来了四五千的粉丝。等积累到了1万粉丝后,涨粉就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了,等过了10万粉丝,粉丝基数大了,转发多了,增长自然就更快了。

总体来说,“不止读书”一路涨到40万粉丝的速度都是很稳定的。我并不特别擅长做推广,但做内容是我的强项。“不止读书”的推广主要依靠的是内容,做好了内容,粉丝们就能很积极地帮助推广了。
魏小河
无冕君
“不止读书”的社群运营、粉丝运营状况如何?
我一直都没有在运营社群,因为要读书写作嘛。不过各地都有读书会,是粉丝们自发组织的,会做一些读书分享活动。“不止读书”的文章推送出来以后,群友们就在微信群里自由交流。

我有在“不止读书”上做过送书和卖书活动,也经常参与各地的读书分享会等等线下活动,我还有做一个生活馆的想法,去经营一家文化体验店,现在也已经和出版社合作出了两本书,分别是《独立日1: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和《失眠书:深夜里叫醒我们没有过的青春》。

没有“不止读书”,就没有我今年就能出书的机会。微信之前有句标语:“再小的个体也能有自己的品牌”,这话还是挺动人的。
魏小河
无冕君
“不止读书”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
算不上是商业模式吧,我本身其实是不怎么希望“不止读书”模式化运营的,不过有想过是否要把这个号进行公司化运营,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一旦公司化就会很累,压力也会变大。

况且把公众号运营成一个可以赚钱的产品,并没有形成普遍性和规律性。现在整个公众号领域已经严重饱和了,会不会走向衰落现在谁也说不好。残酷的现实是,现在一个新号要出头远没有两年前那么容易了。

辞职做公众号也不是我最初的设想,只是碰上了要出书以及其它事情,就没法继续在公司上班了。目前,公众号已经能产生一些广告收入但不很稳定,出书也有一些收入。只能说,“不止读书”能养活我,虽然不一定能养得好。
魏小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