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悲歌 | 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二十二)

 0号狙击手 2019-02-16

内容提要

一个风烛残年的独居老人,由于体力不支不能下楼购买食品,不得已只好将每天三餐减为一餐,生命只能是苟延残喘;另一个气若游丝的垂暮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也不“常回家看看”甚至也很少打电话问候,以至于死后尸体的腐臭四下飘散惊扰了邻居,其子女才闻讯姗姗而来……


这本书不仅仅展示了老父老母的生存困境,而且呈献了走出困境的锦囊妙计。无论您家是否有年迈的父母,这部催人泪下、让人为之感叹唏嘘的报告文学都值得您一读。如果您已年迈,这本书说的可能是就是您自己的故事,讲述您的艰难,助您一臂之力;如果您已人到中年,可以从书中得到未雨绸缪、筹划未来的良策;如果您正当青春年少,请您常回家看看,温暖那孤寂的心灵。



撰文  |  曲兰

转载自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要是我就是病病歪歪地死不了,该是多么地不长眼哪!既招人不待见,我自个儿也活得难受,可偏巧我这个人又是不会很自主地很尊严地选择安乐死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观念在我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像我这样二皮脸的老人,该怎样活得更好一些呢?


我想,要想晚年生活得好一些,上面说的那3个因素非常重要。首先是经济上要比较富裕。要想富裕,就要学会理财,可大多数老人的退休金都不多,我们该如何理这点儿小财呢?(我们大多数人的“小财”,说到底只是退休金和一套公房而已。)


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石光荣退休后一直想回蘑菇屯“盖上一栋瓦房,门口打一眼井,院子里面拴上一头毛驴,房前房后种上几亩地。”褚琴不愿陪他去当地主婆,热衷于教人跳舞。


如果用理财师的眼光看,这恐怕就是老年人不同方式的退休投资案例:有人想投资郊区地产,有人看准了都市女性健身市场。


据说北京一家电台的王女士有和“石光荣”类似的想法,她和丈夫商量好退休后花5万到10万元买一间农家小院,过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同时将西城区的房产长期出租,租金加上退休金也算是小康了。我的好几位面临退休的朋友,都有这种“归隐田园”的想法,想在退休后买一个农家小院,一面可把闹市区的那套公房出租了,另一方面可在小院里种点儿什么,既可活动筋骨,又可补贴家用。


——小财也得理理呀!谁让我们是21世纪的老人呢!


我认识一对老人,两个人都有不高的退休金且身体状况都很好。应该说这点儿退休金,过日子也够了,但不富裕。于是他们采取了这样一个方法:将几年前买下的位于团结湖的一套单位分的公房出租,每月大约能有1800多元的房租收入。然后老两口拿出一辈子的积蓄,又在通州买了一套商住两用的底商房,既可经营点儿小百货,又可居住。就像《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褚琴她爹那样。他们的积蓄只够交这套底商房的首付款,而每月还贷的钱则由团结湖的那套公房的房租抵销了。老话说: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虽然开一个小店的收入不算太丰厚,却比他们的退休金多不少。这样,在他们退休后身体条件还比较好,能够做一些轻微劳动的时候,等于仍然有一份工作。10年后,当贷款还完了,这套底商的房子就完全属于他们老两口了。那时城里那套房子的房租就可以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如果他们年龄更大之后 ,不能再经营这个小店了,他们就可以再把这套底商房的门脸儿那部分租出去,这样两套房子的租金加上退休金,在他们高龄后经济上就有了保障。


老人家告诉我,没退休之前他就一直在考虑这件事,一退休就实施了。这样就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经济来源,一个是退休后继续社会化的问题。


我问他:“如果你们高龄以后,连小店也经营不了时,会不会依靠孩子们?"


老人很肯定地说:”不会。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想过依赖孩子们给养老。我们现在一共有3笔收入:退休金、房租和小店经营所得。现在我们俩身体也还硬朗。10年后,我们应该有一些积累了。至于养老的事,我们老两口早就想好了,等我们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或者进养老院,或者找一处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老年公寓住下来。我们从现在起已经开始搜集各地老年公寓的情况了,到时候选择一个条件最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