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城时光 | 卜内门洋行,这不是鬼屋

 nwen283馆 2019-02-16


重庆是一座魔幻而神秘的城市

现代、市井、人文

食客、耍客、网红

品味一座城市的味道

时光君为您带来

第513个故事

卜内门洋行,这不是鬼屋

文:王小迟

图:王小迟、欧阳桦、部分来源自网络

我有一位好友,家住重庆南岸,在南滨路上的武夷滨江这个楼盘住。


我初次听到,还以为是五一滨江,怪我没得文化,原来是武夷滨江,这滨江好理解,但武夷还真搞不懂,毕竟这里不是武夷山区呀?


房地产老板的思维,搞不懂。搞不懂归搞不懂,但可以了解呀,一了解,答案就出来了,原来武夷滨江开发商,是闽人,懂了噻。

图片来源自网络

话说重庆南岸南滨路上的风景,硬是这边独好,好友晚饭后最爱去南滨路散步。


到处灯火辉煌,高楼林立,这几年又修建完善了不少民国老建筑,穿插其中,好象时光倒流,回到了上世纪初年,倒觉得十分好耍。


这里不仅拥有古代巴渝十二景中的四景:黄桷晚渡、龙门皓月、海棠烟雨、字水宵灯。


还分布着许多开埠时期保留下来的建筑遗存,比如早年外国人创办的隆茂洋行、太古洋行、平和洋行、安达森洋行、立德乐洋行、卜内门洋行、法国水兵营、美国使馆酒吧等历史遗址。

地点:重庆法国水师兵营

图片来源自网络

当然,这些东西,有些不复存在了,仅仅是新修建而已,而有些东西已经渐渐消失。


比如字水宵灯,这四个字,早已风化得看不清楚了,整幅崖壁被爬藤植物遮盖。法国水兵营,基本上还能保留原貌,虽然周边环境不如从前。

好友在散步时,发现一幢房屋,高耸在滨江路上边,四四方方相当规范,但是在黑夜里,看到无窗户的窗口洞开,几层楼都这样,一层几个窗口,如同十几个黑色的大嘴巴。


加上整幢房子爬藤植物全復盖,如同鬼屋一样。急忙打电话告诉我,说南滨路上有一幢鬼屋。


不会吧,好骇人哟,我晓得的鬼屋在北碚,北碚鬼楼,俗称白家洋房,作为  “民国十大鬼屋之首”,位于嘉陵江温塘峡大沱口的鹰嘴岩顶。


楞个南滨路上也有,不可能,除非是南滨路上的孙家大院,那也只是拍摄《一双绣花鞋》的取景地呀!

图片来源自网络

于是,第二天我赶过去,在南滨路上找到了朋友说的鬼屋,原来是赫赫有名的卜内门洋行旧址!


只因还没有修缮,一幢大大的洋房,孤苦伶仃地杵在那里,怪可怜的,晚上也的确怪骇人!!


卜内门究竟是个什么鬼,查资料,翻文献,得知一、二,原来还大有来头哟。


位于南岸南滨路野猫溪上游的是英商卜内门洋碱公司(即卜内门洋行),门牌号是周家湾63号,修建于1915年,已经是百年老宅,与慈云寺毗邻。


卜内门洋行依山势而建,所以它的底部较高,楼高有三层,从底部到第二层是石头梯坎、第一层外墙、内部的石板地,用老青石砌成,二楼和三楼才是用青砖砌墙,是石、砖、木混合建筑

先说说我们重庆人旧时洗衣服,用什么洗。


最普通并且大众化,先将衣物放在木盆里浸泡,然后后搓衣板搓,待将脏物搓揉干净后,再換水进行漂洗。


倘若离河边,江边,塘边近的人家,就在水边用棒槌敲打衣物,并漂洗。然后用米汤把所洗衣物浆一次。


而洗头发,则用皂角,现在都还有人在用。


重庆有句教育娃儿的话是这样说的:喊你好生读书,你跑起爬皂角树!这皂角就是皂角树的果,可当肥皂用,也可入药。


而我们现在见惯的肥皂,在清末却是稀罕物、舶来品。


20世纪初,上海人率先开始使用从外国进口的肥皂,也就是当时称的“洋碱”或者叫'胰子“。


1900年,英国卜内门洋行在上海设立总公司,专门从事肥皂、块碱、晶碱、玻璃等化工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经营。


重庆卜内门洋行,就是卜内门公司在重庆设立的分行。说来


也是百年老店了,卜内门就是当今世界赫赫有名的化工企业ICI集团前身,只是名字从卜内门变成lCl集团。

卜内门洋行最初是两个英国佬开设的,两哥们也算是探险者,冒险家,侵略者,在重庆主要生产经营纯碱、肥料、农药等化工产品。


1915年,两人在滨江路五船路口(现在的周家湾63号)修建了两幢别墅建筑和仓库作为办公机构,就是这座被朋友称为鬼屋的房子。


这之后的35年光阴,不去追寻,反正英国佬把' 洋碱“输入中国,长驱内陆,霸占垄断了整个化工行业,搞走了好多真金白银。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


这首歌,好多人都唱得来,1949年,英国佬这个帝国主义分子也夹起尾巴逃离中国。带走了不尽的财产,带不走就是这幢房子。


卜内门洋行,解放后封闭了几年,五六十年代,作为商业储运仓库,一直到大拆迁,相关单位圈地后,一圈就是好多年,荒废起,也不修缮,任其风雨飘摇,自生自灭。

最近我又去了一趟卜内门,本以为在打造南滨路,会把这幢房子也修缮出来,说实话,这幢房子前次去看时,没能进去,被围墙围了,铁将军看门,只照了几张照片。


时隔一年后再去,外围地面平整了,但房屋仍然没有修缮,倒还好,我能进去看看了,于是就侧身从缝隙中走进这座百年老屋。

进去的门不是门,应该是廊,只因进正大门的路已被挖断了。


从廊这里进去,已到了平层(从大门上平层,有一坡石梯坎坎),我顺石梯坎往下走,出大门再看,最早建洋行时留下的铭记,已被爬藤植物严严实实地遮挡了。

大门有些破损,但不破败,门上的大铁条相当起作用,紧固着这有着百年风云的大门。


大门外,现在是被各种建筑物给挡住视线,浮想当年,也是一线江境,看江上百舸争流,天空云卷云舒。


再进大门,拾阶而上,地下条石,块石经百年磨损,坑坑洼洼,斑驳陆离,欲上二层石梯。

门柱上有标语残存“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不像是文革的东西,漂亮的石雕,楼梯边上也有美丽的雕刻,天花板上的雕塑不太好辩,损坏较重。

但厚重的石墙一直到二楼,精美的青砖伸到屋顶,保留得完整,久沒住人,少了生气,大梁,檩子,夹壁,地板,璧炉,窗框,百叶,门框,凡是木头材质的,都在腐烂,在黑夜,拍个鬼片电影,到是不二场地。

从二楼、三楼的廊窗举目远眺,一片开阔的水面,渝中区,高楼林立,恰似森林,有霓虹灯闪烁,便以为是天上宫阙!


再回到南滨路,已是华灯初上,在旁边的安达森洋行旧址,工人们在热朝天地工作。

地点:安达森洋行旧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