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给出了圣人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你做到了那个阶层

 山地之仔 2019-02-17

《礼记·曲礼》历述人生的历程,从“人生十年日幼”开始,直到“八十九十日耄”“百年日期”而止,可见人生在世最长难以超过百岁光阴。

现代人拜生活条件较以往优裕、医疗保健较以往先进之赐,享年超过百岁者日益增多。尽管年寿已较前延长许多,但终究免不了死亡腐朽,因此自古至今即有各种追求不朽的说法出现:或以为人死之后,只要处置得宜则可以复活;或以为肉体虽死,但灵魂可以长存;或以为依赖服食丹药,则可以长生不老或以为借助信仰,可以永生于另一世界-…说法虽多,但是已经证明并不可信,如复活、长生不老、灵魂长存、永生于另一世界等。

有别于上述诸多追求不朽的说法,还有一种可以验证,为众所信从者,此即春秋时代穆叔(叔孙豹)所提出的“三不朽”说。据载,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当时孔子年仅3岁)春,鲁国上卿穆叔出使晋国,前来迎接的晋国执政大臣范宣子(士匀)问他说,古人所言死而不朽所指为何?穆叔还未回答,范宣子即趁机夸耀他的家世显赫,从唐尧以来一直到春秋时代,皆位居要职,掌握权势,认为这就是死而不朽。穆叔回答道,这乃是世禄而非不朽,并说以其所闻,“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才是真正的不朽。

《国语 ·晋语八》也有类似的记载,所谓 “三不朽”之说即据此而出。

中国人三不朽在当代,不在往生

钱穆说:中国人的不朽,不在小我死后之灵魂,而在小我生前之立德、立功、立言,使我之德、功、言,在我死后,依然留存在此社会、在此人群之中,故重现世与人群。

所谓不朽,并非意谓在任何时空下皆能不朽,亦即不朽仍有时空的局限,这当然与其所立之德、功、言产生的影响多寡有密切的关联。影响愈大,则不朽的时间愈久,空间也愈广,反之亦然。

举例而言,蒋梦麟曾分别以李冰与李宜之为例说秦李冰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二千数百年来,为全国最丰收之区,民至今祠之。这是不朽。……近人李宜之,以一生的精力,在陕西修筑泾渭渠。他死后老百姓修了李公祠纪念他两人的遗惠为时不同,或已长达两千多年,或尚不及百年;地区也不同,或为成都平原,或为关中地区;但其所行所为皆出于造福人群的仁者之心。

孔子说:“仁远乎我?我欲仁,斯仁至矣!”说明仁道为我心所固有之理,只要有心求之,自能获得。孟子也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日:‘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凡此皆可见仁爱恻隐之心,乃是我们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天生所具有的良知良能。只要能善加扩充,或许影响有深浅远近之分,然就其本质而言,则毫无轩轾。

王阳明曾以黄金的成色与分两譬喻道: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铅铜之杂也。……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成色乃就性质而言,分两则就数量而言,所谓“在足色而不在分两”,阐明其所重系在质而不在量,如此则可以鼓励众人在其才学能力可及的范围内尽心而为,以求不朽。可以看出儒家的三不朽不仅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做到,也正是这种人人所追求的三不朽精神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去奋发图强以得不朽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