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自己相处 ——读张廷春《叩问心灵密室》 作者:张明圣 很久没有完整地看过一本书了。 我对那些动不动就能出一本书的人,既无比敬佩又满怀恐惧。 不知从何时开始,读书似乎是件极其奢侈的事情。书籍仿佛成了世界上最沉重的东西。 以致,现在,朋友间有谁出书了,一点都不会激动,甚至连祝贺的兴致都没有。虽然深知一本书的问世,其间的酸甜苦辣和艰难险阻。 可是,廷春兄的这本《叩问心灵密室》不知触动了那根神经,打开后就 “一发而不可收拾”,至今放在手边。 廷春兄不愧是饱经沧桑的大记者出身。首先,每篇文章的题目都十分吸引,尤其是前言——《为自救而写作》,让我们这些“过江之鲫”想起阿多诺的那句名言:“对于一个已经没有故乡的人,写作是最后的家园。” 廷春兄虽然在香港执事,书中很多文章也是在香港写成,但他可不是没有故乡的人啊。对于一个广州人,其实香港都算是故乡了,语音都不要转换,那些故意说英语的人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其实语音更是。当然,崖山之后,近代以来,粤人四海为家,哪怕在自己的土地上,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漂泊感,这是非常值得骇异的。粤人少有构建乌托邦的冲动,可能根源在此。然而,一个广州人费心劳神把活色生香的粤语翻译成普通话,去写作并出版一本严肃的人文著作,无异是一项乌托邦工程。我对此类壮举,一直大惑不解。 但我相信廷春兄的智慧。他是思考大智慧,也是拥有大智慧的人。披阅《叩问心灵密室》,几乎每篇都有出其不意的连珠妙语,让我目瞪口呆。 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尚处于“文革”时期已经毕业离校的中文系大学生,却能够懂得海德格尔、阿伦特、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惊觉”一般人眼中看不见的困境,从生存层面和存在层面,体会到生命的“焦灼感”。其阅读面之深广,出乎意料。 书中触动我的当然不会仅仅是飞扬的文采,他的历程以及他对命运的驾驭和感悟,都让人惊奇。 都说江湖险恶,一个六十开外的人,对应如此复杂的生存期,从政界转战商界,一生顺风顺水:刚工作是记者,读大学是名校,从政做到主政一方,经商当过香港上市公司老总……“阅尽人间春色”,他都没有出事!他是什么人?他是如何做到的? 人到中年,危机四伏,张廷春说,他是通过阅读、思考、写作来实现自救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的艰苦修炼,从而学会与自己相处。听起来有点玄乎,也许确实是真的。 廷春兄在叙述“怎样与自己相处”时,介绍了托尔斯泰以记日记的方式坚持私人写作,与自己对话。学会与自己相处的前提是“还原一个本真的自我”。他特别强调“独处”,这里的独处,并不就是前人所说的“慎独”,而是淡然面对现代人的孤独。廷春兄认为孤独在人的心灵世界中具有审视和改造的功能。因此,要养成独处的习惯。而要真正学会与自己相处,关键在于阅读,与古今中外的先贤智者相处。正如塞内尔的名言:“伟大的思想能变成巨大的财富。” 与张廷春先生结识,真乃人生一大幸事。这次中山大学的家常聚会让我终身铭感。廷春先生毕业于中大又是报社的前辈,初次见面,倍觉亲切。廷春兄虽然记者出身,离开报社也已很久,但他业余时间潜心写作,依然笔耕不辍,对文字保持如此高昂的热情,令我们既感动又惭愧。难得廷春兄不弃,带给新老朋友人手一本文集《叩问心灵密室》,由花城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是全国从政经商者的福音。仔细读过这本著作的人,定会视为人生难得的奖赏。 2015年5月4日 |
|
来自: 東泰山人 > 《学习学\读书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