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里的元宵节

 惠风1975 2019-02-17

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在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不妨同古人一道徜徉在诗词中领略这元夕之美!


出自宋代苏轼的《木兰花令》

元宵看来还是寻欢游乐好,何况诉讼少,公事清闲,万家百姓登上春日观赏景物之台。城市十里之内成了繁华美丽的海上仙岛,使神仙也为之迷惑。


出自明代唐寅的《元宵》

元夜里,如果只有灿烂的灯,缺少皎洁的月,无以尽兴。而如果只有皎洁的月,没有灿烂的灯,无以为春。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为何不尽兴游玩,开怀大笑呢?

 


出自唐代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每年元宵佳节,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伤今追昔之作。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知不会有风雨出现呢?全词含蓄表达了词人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及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出自明代王磐的《古蟾宫·元宵》

这首散曲频用苍凉的词句,借元宵佳节的冷清景象侧面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生活的不易,含蓄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愤懑情绪。

 

出自明代杨慎的《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此词写元宵节后的独酌思乡。“迟迟月”与“翦翦风”,点缀出早春夜晚的清寒,也烘托出怀乡的愁绪。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辛弃疾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经年不在,流水长流,伊人依旧在岁月的那头,只是元宵节的灯火辉煌依旧,那人却已不在这灯火阑珊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