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文化财产实力构成文明和民族文化的一大基本要素,只有尽可能充分掌握有关其起源、历史和传统背景的知识,才能理解其真正价值”。而西安碑林就是拥有这种文化财产实力的重要载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寻西安碑林的那些事儿…… 唐代末年西安碑林产生, 唐时期为供儒生校正经文讹误, 于开成二年(837年)将《周易》、《尚书》 等十二部儒家经典刻石立于皇城外务本坊国子监内,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同时立于国子监的还有唐玄宗书《石台孝经》。 (《石台孝经》,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解并书,太子李亨(唐肃宗)篆额,镌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碑文隶书,十八行,行五十五字,书法工整,丰腴华丽,结体庄严恢弘。) (原石由四块黑色细石合成,长方柱体,四面刻字,高620厘米,宽120厘米。碑顶雕刻着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所以被称为《石台孝经》。原石现藏于西安碑林。) 图片来源:网络 《石台孝经拓片》 图片来源:网络 《石台孝经》拓片 图片来源:网络 天佑元年(904)年, (天佑是唐昭宗李晔开始使用的年号,天佑元年八月唐哀帝李柷即位沿用。四年三月李柷禅位于朱温。) 朱温(五代时期梁朝的第一位皇帝)迁都洛阳,长安城被废弃, 镇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 以原皇城城垣为基础缩建了长安城, 这使原在外郭城内的国子监被隔到了城外。 这时的太学已经荒废,“六经石本委弃于野”。 为保护唐石经不致毁损流散, 韩建将原务本坊国子监的唐石经的一部分 迁于新城内尚书省之西隅的文宣王庙, 朱梁开平三年至乾化四年(909——914), 刘鄩又将其余石经迁置于城内同一地点, 此后,一些著名的碑石亦陆续迁至此。 经五代至北宋初, 迁入城内的《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一直置于文庙中。 (《开成石经》,唐代的十二经刻石。又称唐石经。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833),开成二年(837)完成。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中国清代以前所刻石经很多,唯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好,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成石经》 碑林博物馆藏《开成石经》 这时的“碑林”几乎还不能算名副其实的碑林。 它的藏品无外乎迁入新城的《开成石经》、 《石台孝经》和少数唐碑。 碑刻收集的范围不过唐长安城城内, 收集活动的初衷是为保存唐石经不致毁弃, 使之可以继续传世使用, 甚至是怕“虏兵临城,碎为矢石, 亦足以助贼为虐”。 唐末石经迁置示意图 图片来源于:西安城志 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 唐石经从唐尚书省之西隅迁至现址, 所藏唐石经及唐宋碑刻一并迁移, 文庙、唐石经、京兆府学集中于“府城之东南隅”, 初步奠定了近千年来府学在文庙之西, 碑林在文庙之北的基本格局。 北宋京兆府城图 图片来源于:西安城志 宋代碑林最初的建筑和陈列所存记述不详, 仅仅可以知道碑林仍然不是独立存在, 当然也没有自己单独的称谓, 而是附属于文庙和府学。 虞策迁置石经时,重修了文庙和府学, 在现址上建起 “庙学之成,总五百楹,宏模廓度,伟冠一时” 的宏大建筑群。 碑林在宣圣殿后,为一独立院落, 院中设廊庑作为碑石的保护性建筑。 北宋初期重科举而轻学校, 地方官学基本取消, 总而言之,北宋时的碑林经过了唐末的动荡与变迁, 开始了在现址上的长期稳定发展。 它的规模和收藏与今天比并不算多, 但却是形成今日藏量的基础, 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碑林文化传统形成的一个起点, 是它的初步发展阶段。 宋京兆府新移石经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宋碑林开始形成,还没能壮大, 关中就进入了金、元的统治。 此后240余年间, 文庙与碑林屡遭战乱破坏, 又屡次重建, 基本维持着北宋碑林形成初期的格局。 金代对碑林、府学以及文庙的整修, 共有四次,元代八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