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是我国旅法最著名的女画家,曾两次远度重洋,在巴黎从事艺术达50多个春秋,她的油画作品融合中西方,色彩线条相依存,用笔俊逸洒脱,气韵生动,赋色浓艳,雍容华贵别有趣味。她一生中留下2000多艺术作品,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潘玉良,原名杨秀清,又名张玉良。1895年生于江苏杨州古城一个贫民家庭。不到1岁时,她父亲去世,两岁时,姐姐去世,八岁时母亲又撒手人寰。
孤苦伶仃的潘玉良住进了舅舅家里。她的舅舅是个可恶的赌徒,在她13岁那年,为还赌债,竟把她骗到芜湖,卖给了怡春院,当烧火丫头。(妓院)在这里4年之中,因距绝接客,逃跑10余次,毁容.上吊.自杀数回,但又被救了下来。
17岁那年,脱俗清秀的潘玉良被带到一个宴席上,宴席的主位是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面对着一大桌献媚谄笑的富商和官员,她坐在角落,拨动琵琶,唱了一曲《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把这首歌唱得辛酸悲凉的女子打动了潘赞化。他曾经留学日本,参加过辛亥革命,是响当当的风云人物。当晚,潘玉良被急切想巴结总督的老鸨送进了潘家,但是第二天,潘赞化出人意料地约她出去走了走,然后礼貌地把她送了回去,分别之际,还送了她一包银子。
那一天,潘玉良第一次体会到男人的呵护和善意。第二天,潘赞化又约她出去在芜湖边散步。散完步,潘赞化又把她送回怡春院的时候,她突然跪在了他的面前。她流着泪,恳求潘赞化留下她。可能连自己都不清楚,那一跪,将如何改变她的一生。
那天,潘赞化留下了她,并且让她睡在自己的卧房,而自己却住在了书房。从此,潘玉良不用再回怡春院了。
第二天,潘赞化把她从妓院赎出来,并不是要她做仆人。而对她说,你现在自由了,你想去哪里,都可以去。当然她不想走。后来潘赞化给她一套小学课本,开始教她读书识字。
1913年,潘玉良和潘赞化结婚了,陈独秀是他们的证婚人。新婚之夜,她改姓潘。婚后不久,他们去上海定居。
之后,潘赞化聘请了一名教师每天给她上课,她很专心刻苦的学习,脱胎换骨。他们的邻居,是当时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教授,名洪野。潘玉良,经常平心静气地站在洪野的窗外看他画画。看完之后,就悄悄地回到家里凭记忆模仿。
有一天,洪野去潘家做客,见到了潘玉良临摹的自己的画,他激动地说:“这完全没有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人!怎么能画出这么好的东西?”洪野当场就给潘赞化写了一封信:“贵夫人在美术感觉上表现出惊人的悟性和敏锐......我高兴地向您宣布,我要正式收阁下的夫人做我的学生,免费教授美术......”
1918年,潘玉良忐忑不安地报考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专业考试她名列前茅,但是学校放榜的时候,她却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原来,学校的人知道她出身,不敢录取她。洪野愤怒地拿着她的画去找美专的校长刘海粟。他激动地说:“艺术,不应该用出身作为取舍准则!”校长听完之后,立刻在榜单前面写下了“潘玉良”3个字。
进入美专后他更刻苦的学习,在画人体画为找感觉,在雾气腾腾的浴室中作画。后来,被女同学发现了,大家-拥而上,要抢下那张画,她狼狈地逃出了浴室。这件事在学校闹开了,校长不得不去批评。后来她只能选择自己的家里脱掉衣服,坐在镜子前,自己画自己。在-次师生画作联合展览会上,潘玉良展出了自己为裸体模特的习作《裸女》一时间学校又轰动了。校长不得不再次召见她。面对她的才华和大胆,刘海粟不忍心再批评她。于是,他说:“玉良,要在国内画西画,受到的限制很多。毕业后,你去欧洲吧!”
1922潘玉良去法国。在法国,她认识了徐悲鸿、邱代明。两年后她得到罗马国立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康罗马蒂的赏识,成为那里的第一位中国女画家,兼习雕塑。此时在国内的潘赞化丢了官职,自身难保,更没钱给潘玉良寄留的费用。
1929年初,潘玉良已经4个月没有家里寄来的费用了,吃饭钱都没有了。在危难时刻,她幸运地收到了欧亚现代画展委员会给她的汇款,说:“潘玉良女士,祝贺你的油画《裸女》获得三等奖,附上奖金5000里拉”。这笔钱解决了燃眉之急,帮助她顺利地在罗马念书,直到毕业。
毕业之后,她回到上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西画系主任。事业刚起步,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了。之后,她积极地投身于美术界的义展义卖活动。
1936年,她在自己的第五次个人画展《人力壮士》一个裸体的中国大力士,双手搬掉一块压着小花小草的巨石。表达了她对抗日英雄的敬意。当时的教育部长王雪艇当场提出要买下它。但当天晚上,这《人力壮士》画被人划破了,还帖上字条:“妓女对嫖客的颂歌!”她的展厅也被破坏得乱了一滩。
1937年,潘玉良怀着悲哀的心情选择了离开中国,再次去巴黎。这一去就是40多年,直到去世。到法国以后,她坚持:一、不加入外国国籍。二、不恋爱。三、保持独立,不和任何画商合作。所以外号叫“三不女士”。
1959年9月,她获得了人生最大的荣誉一一巴黎大学多尔烈奖,她是第-个获得此项奖励的中国女人。
1960年潘赞化在安徽病逝,她悲痛欲绝,但没有回国,所有的悲哀闷在心里和默默感谢改变她一生的男人。
1977年7月22日她在病贫交迫之中默默离开人间。临终前,她嘱咐朋友3件事情:1、死后一定要给她换上旗袍。 2、一定要将她当年与潘赞化结婚时戴的项链带回去,交给潘赞化的后人。3、她在巴黎的作品,将来一定要运回国。
1985年经过吕霞光等人的努力,在中国驻法使馆的帮助下,将潘玉良的遗作,共计2000多件,运回她的故乡安徽省博物馆,并筹建“潘玉良纪念馆”。潘玉良的生前愿望,和她的艺术心血结晶终于魂归故里与祖国人民见面。如果地下有灵,这会对女画家一-潘玉良女士的最好的安慰和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