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随这套中国古迹索引,探访4296处乡愁

 浮生偷闲 2019-02-17


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自己与“中国”的断裂,以及我对它深切的情感,是在我采访塔可的时候。



《诗山河考》,塔可


采访是一年多前做的了,当时我们被塔可的《诗山河考》系列摄影作品所吸引,便主动找他约了采访,哦,不,准确来说是改爷被它吸引,我更多是在一种并不知道它到底好在哪里的懵懂状态下跟过去的。


《诗山河考》是……嗯,可能说它是一个有关《诗经》的摄影项目会显得更为准确。在这个系列作品里,塔可花了三年时间,研究并实地探访了《诗经》里所描述的景象如今的所在地,故地重游之后用摄影呈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很奇怪是吧,这些看起来似乎只是寻常景象的照片,看起来会那么“中国”,我的意思是那么能够唤醒我们记忆中的,想象中的,你有一天背井离乡后怀念中国时的那个“中国”——事实上“背井离乡”,这个词语就多么中国。


当然这里面除了艺术家投注的心力外,

也有摄影技法上的东西,

感兴趣的可以戳链接看我们上次的采访文章

👇

他拍《诗经》,拍中国最古老,最“坚固”的那点美



之所以能把文化意义上的,或者说民族流传记忆里的中国拉到现实,用照片表达出来,在摄影之外,塔可做了非常多案头以及实地探访工作。


带着自己的全部感官,亲身前往这些地方,与古老的中国重新相遇,才让他创造了这一系列作品:


“如卡尔·荣格所言,个体来自祖先遗传的隐性记忆好像被绮丽冥思启示后渐渐打开了,这些和我生命并无交集的地方,似乎都在意识中变得熟悉亲近,仿佛伸手便可触及。”


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朋友圈看到朋友转发斯飞小组新出的《识古寻踪:中国文化史迹手账》后立马兴冲冲地联系人家,主动想要帮忙推广这一套书的原因。


因为相信“亲身经验”的价值,更相信“亲身经验”古代中国——哪怕只剩“遗迹”的价值。


先介绍下这套书吧,

他们有图文介绍比较清楚:




简单来说这是一套收录了中国各个省份,各个大小城市、县城里4296处历史文化遗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手账,包括它们的年代、地址,你还可以在造访记录后打勾,记录下自己的造访足迹。


由成立超过十年的,国内文博考古爱好者中的神秘组织“斯飞小组”梳理出品。




这些史迹,他们大多实地探访过,甚至很专业地订正了国保名录中的某些讹误。这套图文并茂的小书是一部靠谱的、真正引人入胜的古迹指南,宜于卧游,更宜于做知心的旅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许宏



一共四册,

以北、东、南、西四个方位为分类,

分别命名为:

“北望云阁”、“东临青丘”、“南游潇湘”、“西出阳关”







实物非常精美,封面所用的四个色都是非常正的中国色,并且用的绒面触感非常好,少有的实物比图片更好看系列。



书籍内页:









除了这套书

他们开发的小程序也刚刚上线,

扫描识别下面的小程序码,

能在地图上看到这些古迹位置






嗯,说实话,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他们为什么要开发这套小程序,因为如果大家免费就能在手机上看到这些地点的位置坐标的话,为什么还需要花两百多块钱买这套手账呢?哪怕它真的很精美(以及同时设计地很轻巧),但在这个智能手机统治的时代,带本记录了地址坐标的手账出门未免真的有点太古典浪漫(而不切实际)吧?


但转念又一想,嘿,去探访古迹这件事情本身已经是一件太过浪漫而不切实际的事情好不好?


但实际是什么?我们旅行是为了更切实际么?


虽然没有问过,但我猜斯飞小组他们大费周折(目前是首发,所以还有些小bug,大家不要着急)开发这套免费的小程序,可能原因和我是一样的吧——


比起这套书,我们更想给大家推荐的是这些古迹。


(以上图均引自改爷朋友圈)

最近常和一个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长大却特别喜欢中国,觉得要永远留在中国的朋友聊天,问他原因,他也说不上来,“可能是一种感觉吧”。


是呢,如果你铁定心要当一个向往自由的人,除了“感觉到依恋”还有什么能构成依恋的原因。


可能也是因为和他的聊天,让我不断在东西方的思维间切换和关照自己,越来越明白为什么活了60多年,在红旗下长大,经历过文革、改革开放、跨国婚姻却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中国做自己的艺术的朋友庆庆(关于庆庆的稿子见这里:我采访了一个做残酷、诡异又童真、浪漫得要死作品的艺术家,很怕自己会哭为什么在大家都忙着出国移民的时候一早就给我下过预判——


“你就老老实实在中国呆着吧,出国学习、玩儿什么还行,但移民,我感觉你根本不是个能离开中国的人。”


你看,又是感觉。


我想,这可能也是探访古迹的意义——


插一条我们曾经和我们的朋友李明一起去探访古迹时拍的视频好了

关于李明的稿子见:画的是风景,是动物,见的是人心


虽然听起来很虚,但我觉得感觉并不是真的虚无缥缈的东西——虽然我使用的又是“我觉得”这个词。


消逝的路,李明


作为一个热爱科学的艺术青年,我更愿意把它认知为一种人体根据身体经验过的、感知过的,学习过的,甚至可能包括包含在基因里的信息的总和,然后基于自己的情感、思维、目标(意识+潜意识里的共同目标)做出的一种能被意识到的判断。


高士观瀑图 马远(南宋)


所以什么是所谓的“中国”,或者说“美之中国”?我觉得可能是所有包含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向往过真、善、美的人们所创造的信息的总和吧?——它们可能以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方式被构建、凝固成了这个国土的审美——不以朝代更替为之转移。


这样想想,突然觉得探访古迹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因为斗转星移,真诚地向往过善良和美的人们,我们仍然可以在一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