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空港新城雷家村十六国墓地考古收获

 汐钰文艺范 2019-02-17

雷家村十六国墓地

陶灶

九枝莲灯

铜印章(副部曲将)

陶男侍俑

2017—201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空港新城雷家村发掘了一处十六国墓地。该墓地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雷家村以西,南距周陵街道办约1.5公里,东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约1.5公里。其地处咸阳北原三级台阶地,为古代墓葬密集分布区。十六国时期,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等政权所统治,其中有三个朝代在长安定都。咸阳作为京畿之地,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重要的墓葬区。在墓地周边,如咸阳市北郊、咸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中均发现有十六国时期的墓葬。此次发现,丰富了咸阳原上十六国墓葬的考古资料,推动了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的研究工作。  
该墓地共有十二座墓葬(编号M1~M12),分南北两排,每排6座。南北间距5~20、东西间距5~10米。墓葬均坐北向南,系斜坡墓道土洞墓,方向170°~178°。墓葬南北水平长25~45米,开口距地表1.1~1.2米,墓室底距现地表约7~13米。由墓道、封门、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


1.墓道

墓道平面为长方形,上口宽大。根据墓道东、西两侧壁和北壁是否留有生土台阶,可将墓葬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带台阶,如M5、M6、M8~M12;一种是带两级或三级台阶,如M2和M3均带有三级台阶,台面宽约0.5米。这两种墓葬的墓道坡面均为斜坡带踏窝,越接近墓道北端坡度越陡,并在坡面上做出踏窝,宽窄不一,较为粗糙。


2.封门

封门位于墓道北端,呈拱形,以土坯或砖砌而成。其中,北排墓葬的封门多为条砖砌成,南排墓葬封门多为土坯。M2封门以条砖和空心砖混合砌筑而成。


3.甬道

甬道平面呈长方形,为拱顶土洞式,顶部弧度较小,近平。M2和M3均带有前甬道和后甬道,前甬道位于墓道和前室之间。后甬道用于连接前后室,呈窄长方形,拱顶。


4.墓室

墓室结构分为三种形式:单室(M6)、双室(M2、M3、M4、M5、M8、M9)、双室带侧室(M1、M7、M10、M11、M12)。前室多为穹窿顶,平面近方形;后室呈北宽南窄的梯形或长方形,穹窿顶或拱顶;侧室一般为长方形,弧顶,较为狭窄,仅容一棺。值得注意的是,在M2中发现有土雕木构建筑。在其封门上方土雕一门楼,可见一条正脊、两条垂脊和覆瓦。另外,在前室顶部雕刻出方柱状纵向排列的木椽。由于这一时期墓葬多为土洞墓,在田野发掘过程中,采取大开挖的方式,导致墓室顶部形制难以保存。这次发掘,有幸保留了前室顶部形制,根据木椽的走向以及西壁残留痕迹,可以判断顶部为人字形。 


5.葬具葬式

葬具为木棺,保存较差,仅存板灰和棺钉。木棺多为一头大、一头小的梯形。一棺葬一人,仰身直肢葬。多为南北向放置,个别横置于后室。人骨保存较好,在前、后、侧室均有发现,其中侧室人骨多为迁葬。人骨头向不一,但前后室带侧室的墓葬,头向均朝向前室的中心位置。


随葬品多置于前室,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的铜器、铁器。陶器包括武士俑,男、女侍仆俑,出行的鞍马、牛车等,庖厨明器井、仓、灶、磨、碓等,日用的陶罐、连枝灯等,动物模型猪、狗、鸡等。铜器主要有鐎斗、盆、镜、印章、簪、钗、镯、铃和铜饰件等。铁器有镜、削、刀、棺钉等。铜钱币有五铢、货泉、布泉、丰货等。

陶俑烧制火候较低,易碎,以泥质灰陶为主,也有部分泥质红陶。武士俑仅在M10中发现1件,出土于前室入口处,抬首仰面,上身着甲,下身着裤。女侍俑头梳十字髻,多立于牛车一侧或陶灶旁边。男侍俑分两种:一种制作较为精细,头戴圆帽,脸面瘦长,上身着短袍,下着裤,分腿站立于牛车前方或鞍马一侧;另一种制作较为粗糙,眉眼似掐或捏制而成,表情狰狞,双臂弯曲叉腰。

陶鞍马5件,马首一侧均有一牵马俑。络头、鞍鞯、障泥齐备。其中M2出土的鞍马体型较大,装饰华丽。牛车共出土五套,均驶向墓室外。牛作低首站立状,车为瓦形顶,车厢周围用黑色、红色颜料绘制花朵、线条等装饰图案。其中,在M4中出土的牛车车轮是用瓦当改制而成,双线四分界栏,内书“千秋万岁”铭文。

出土的庖厨用具,以陶灶最具特色,按平面形状分为长方形和凸字形两种,以前者居多,一般每个墓葬出土一件。灶面中部起火眼,火眼周围装饰杖、鱼、箅等丰富图案。在M5中出土陶灶2件,后室入口处西侧置一长方形灶,东侧置一凸字形灶。

陶罐多为灰陶,以侈口罐数量居多,直口罐仅发现两件。多为素面,部分肩、腹部饰有凹弦纹。在M2和M6中各出土1件双系罐,分别为侈口和直口,罐身均饰弦纹。连枝灯为红陶制成,出土2件,分别发现于M3和M10中,灯碗中残留有黑色烟炱。动物模型俑中,陶猪和陶鸡多放置在一起,陶狗多放置在前室入口处。如在M10前室入口东西两侧各置一陶狗,相向而立。

铜器多置于人骨周围。在M3后室头骨处出土铜鐎斗1件,柄端作龙首,侈口、斜折沿、圆腹、圜底,腹下三腿。腹、底存留有大量黑色烟炱。在M2和M12后室人骨下各出土一枚铜印章,为十六国时期官印。M2中的印章为方形,驼纽,阴文篆刻“副部曲将”四字;M12中的印章呈方形,鼻纽,纽穿为圆形,阴文篆刻“军司马印”四字。

铁削和刀置于头骨处,各1件,削木柄已朽,刀为环首。墓地发现铁棺钉较多且长,长约20厘米,锈蚀严重。 

铜钱以五铢钱居多。值得注意的是,在M8前室出土“丰货”钱一枚,是这处墓地唯一的一枚。钱体完整,字体细长,隶书。在《咸阳十六国墓》报告中,师M5中曾出土两枚“丰货”钱。这种钱币铸于后赵时期,发行数量少,流通时间短,传世概率低,可能是后赵灭亡后随葬入墓,可作为墓葬时代参考物。


通过此次田野发掘工作,以及对比以往发现的十六国墓葬,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认识:

第一,墓地布局。这十二座墓葬分前后两排,每排均南北向平行排列,方向统一,不相错,是咸阳原上首次发现的集中分布的十六国时期的墓葬。

第二,墓地时代。据墓葬形制、器物演变特征等,可推断出北部六座墓葬的时代要早于南部六座墓葬。其中,北排墓葬年代在十六国早期,南排墓葬在前秦、后秦时期。

第三,关于葬俗。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墓葬前室角落放有石块,石块均安置在一个特意制作的小坑内。如M9、M11。另外,部分人骨的足部压有方砖,如M1后室西侧人骨和侧室人骨足部均压有一块方砖。这些现象在之前发掘的十六国墓葬中未曾出现过。

第四,关于祭祀遗迹及谷物遗存。在M8前室后部,发现五只幼猪的头骨,堆放在一起。M10 前室中心,堆放三只幼猪的头骨,头骨下放置一石块,石块下修整出一方坑,坑内放有大量黍,已风化成轻薄的白壳。目前,这是我们首次在十六国墓葬中发现的祭祀遗迹和谷物遗存。

最后,关于墓主的身份。据墓葬的排列关系,可以确定这是一处完整的家族墓地。后期,我们将通过DNA进一步确定墓主之间的关系。此外,出土的“军司马印”和“副部曲将”印章均为武职官印,前者属八品,级别高于后者。这对我们探讨墓主身份和当时职官设置提供了重要依据。(刘呆运)


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