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茶器中以茶則為首, 再來應該就是茶杓,茶針,茶撥了! 茶杓(圖一上)用以杓除茶渣及撥茶則上的茶乾入壺, 茶針(圖一中)用以通壺嘴, 茶撥(圖一下)用以撥除沖茶時的泡沫, 也有用以撥茶則上的茶乾入壺. (圖一) 其中以茶杓最為稱著. 記得多年前曾與一位資深茶人討論其杓面彎曲的方向及擱置時的面向. 當時兩人聊了許久, 但無答案, 實因當時未回歸到 "器" 的基本功能. 茶杓源自日本抹茶道, 台灣茶道借而用之, 但兩者功能實已大相逕庭! 茶杓在日本抹茶道用以杓茶末, 故使用時杓面向上, 擱置時也杓面向上. 如(圖二): (圖二) 日式茶杓, 無節為"真"(中), 節在上端稱"行", 節在中間稱為草(上,下), 台灣茶杓用以杓除茶渣及撥茶則上的茶乾入壺, 故使用時杓面向下, 擱置時也應杓面向下為宜. (如圖三上): (圖三) 也因這兩者的功能差異, 設計製作上就有所不同. 日本杓面朝上, 加上不需接觸水, 杓面通常採燒烤朝竹青方向彎曲, 如(圖四下). 台灣茶藝則適合杓面向竹黃方向彎曲, 以符合使用時的美觀. 另外台灣茶杓因在刮除茶渣時會接觸熱水, 如採燒烤彎曲方式容易日久應力釋放而回直, 故宜採利用竹節刻挖成杓面. 如(圖四上). (圖四) 上:台式杓面, 下:日式杓面. 茶針, 用以通壺嘴, 只要細細長長的就行了, 除用竹片削製外, 近來也常見使用細竹枝(圖五), 細竹枝當茶針很實用, 野趣也佳! 只是單單一根細竹枝似乎不成器, 故在柄端加綁細藤, 美觀又利於握持! 至於我的最愛, 也是十年木竹茶器中唯一未喜新厭舊的是烏竹柄骨質針的茶針(圖六下) 原因是骨針硬滑, 在經常通壺嘴後不會有竹材起毛白化的問題. 至於茶撥較少人使用, 我也不用, 僅做一支紀念.(圖一下) 另外也可將茶杓茶針合而為一, 如(圖三下) (圖五) 細竹枝茶針加繫藤皮. (圖六) 烏竹柄的茶杓,茶針. (圖七) 人面竹的茶杓,茶針. |
|
来自: liangdatushu > 《香道、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