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到底是谁

 潇潇雨ekg9m5f4 2019-02-17

“老子”和道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巨大,但对于“老子”其人,历来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老子”到底是个什么人呢?

在历史课本和大部分书籍里都是这样写的:老子叫李耳,是春秋末期楚国人,担任过周王室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大约和孔子同时,但比孔子年龄大,孔子曾经向他问礼。后来老子出关不知所踪,在临走的时候,关尹请他著书,他就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老子》)。

这些内容来自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几乎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关于“老子”的最完整的记录了。其实这些记载还是非常简略的:“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对这段记述也有人怀疑:孔子去见老子的事《论语》里没有记述,老子出的关是哪一个关口,一般认为是“函谷关”,但孔子时期还没有函谷关的名字。这个地方只称二崤,又称桃林之塞,是晋国的地方。在秦惠王时,秦国才取得这个地方,因险设关,才有了所谓的函谷关。

这些且不论,我们继续往下读,发现司马迁自己对于老子就是上文所说的李耳这一论断也是拿不准的,所以又记录了一些其他说法。

首先,他记述了一个叫“老莱子”的人:“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和孔子同时的还有一个“老莱子”,也是楚国人,也是有着道家思想的,也是隐士,就是民间传说里的七十多岁了还“彩衣娱亲”的那个人。据说老莱子也是有著述的,但早已经失传了,大约司马迁也没有看到,不然就不会这样模棱两可的记述了。老莱子和老子会不会是一个人,大概当时就有人这样认为。司马迁在后面又记了一句话:“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这和前面是明显矛盾的,前面已经说老子出关,既然“莫知其所终”,就不会知道他活了多少岁。老莱子活了多少岁虽然没有记载,但看传说,他七十多岁了父母还在,大约是有长寿遗传的,160岁或200岁的传言,应该指的是他。可见司马迁在这里,对老莱子是否老子,也是存在一定怀疑的,所以记了这一段话。

接着,司马迁又记载了一个“太史儋”:“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战国时候,周王室的一个叫“儋”的“太史”去见秦献公,有人认为这个人就是老子,司马迁也拿不准,所以说“世莫知其然否”。

从上面两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司马迁对于老子是谁,他也是不能肯定的。但后面却突然又写了一段最让我们惊奇的文字:“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

老子有子孙,他的儿子是魏国的大将,后代在汉文帝时还做过官。既然有明确的世系在,又怎么会有上文那些模糊的记述,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我们再仔细查证一下,这里所说的老子的儿子“李宗”,在魏国任将军,被封于段干。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是魏文侯,他在公元前424年称侯改元,直到公元前403年,魏才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成为诸侯国。而比老子年轻的孔子在公元前479年去世,活了73岁,老子的年龄比他大多少,我们不知道,就算大二十岁吧,老子的儿子似乎也无法在魏文侯时担任将领。

这就更让人疑惑了,《史记》这一段的老子又是指谁,还是李耳吗?

还有一个疑问,如果李耳就是老子,依照习惯,人们应该称他为“李子”,为什么会是老子呢?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里说大概有两种解释:一个可能,“老”是“字”,春秋时期人们往往把“字”放在“名”的前面,比如孔子的父亲叔梁(字)纥(名),秦国将领孟明(字)视(名)等,古人名字并称时,先说字后说名。所以胡适猜测,老子可能名聃,字耳,又字老,所以被人称为老聃、老子,就像孔子的学生冉求字有,就有人称他“有子”。第二种可能,“老”或者是姓,古代有姓和氏的区别,老子可能姓老氏李,所以人称老聃、老子。

许多人考证,《老子》一书应当成书于战国时期。(汪中《老子考异》梁启超《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等)

所以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里说李耳和老聃不是一个人,他认为,李耳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首领,而老聃是传说中的“古之博大真人”,司马迁错误地把两个人混为一谈了,所以《史记》里的《老子传》首尾是历史,中间是神话。他还说,李耳是隐士,所以讲学不愿意标榜自己,就用了传说中老聃的名字,既可以隐去自己的名字,又可以借古人以达到“重言”的效果,所以人们称他为“老子”。

真相是这样吗?当然还无法确证。

老子到底是谁?在没有发现新的史料作为确证前,恐怕还是无法彻底解开谜底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