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个老子与一个老子

 为什么73 2018-02-23

多个老子与一个老子

原创 2018-02-23 芃澜 腔调中医

郭店楚简本《老子》与《老子》的塑经史


芃澜


3、多个老子与一个老子

春秋战国是诸子的时代。但要到了汉人,才有精力去为他们做总结。司马迁为老子写传记,手里的资料已无法清晰描绘老子生平,他不无遗憾地说“老子,隐君子也”。司马迁总结前人传闻和文献记载,写了三个老子。

一为老聃。“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一为老莱子。“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一为周太史儋。“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前两个皆称老,一为老李子,一为老莱子。且具为孔子时楚人。李零教授还根据楚简判断楚文字中李与莱非常近似,因此觉得二者或为一人。这种考虑他以为最接近司马迁的想法,体现了司马迁“疑以传疑,信以传信”的态度。(李零《老李子和老莱子——重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而老聃与后来的周太史儋,聃与儋二字同音,且具为周史,在汉时传其二人为一人,司马迁引其时说法,“或曰儋即老子”,并给了一个汉时盛传的这种说法的理由“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所以,尽管司马迁指出周太史儋见秦献公事在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言下甚是不信,但也存疑而传。依据汉代的观念,修道者善养寿,活个一二百年并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情,而且,汉初黄老之学大盛,加上方仙道徒的需要,将春秋末期孔子时的老子与战国中期见秦献公,精确预言未来天下走势的周太史儋联系在一起,而广为演绎,正有很多合理的因由。

但现代学者一般不这么认为,而将三者分别视为三个不同的人。甚至如钱穆曾力证其实老子一人,并无实体,或为道家杜撰。他分析说,聃即长耳,李,即离,亦为长之义。老聃,姓李名耳,字聃,即一个长耳朵的老人,是当时对长寿者的尊称。这里的笔墨官司和考据公案书写起来长着呢。

总说起来,仍是司马迁那句话“老子,隐君子也”,生平不可考,远无孔子那么确实。这么深究下来,便连《老子》也一并有可能否定了呢。生平的不可考,便只能从文献中去推究,若钱穆就是。以今通行本《老子》中的提法和观点,铺陈起来,与庄子等比较去,不仅可以得出老子晚于庄子,且或者还要得出《老子》非一时一人之作了。那么《老子》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坐标,其人飘渺,其论亦缥缈,不就整个的缥缈起来?这可是一个大事。

大部分人很难接受。在汉朝肯定不能接受,在今天也无法服众。因为《老子》太重要了。如同《黄帝内经》对于中医太重要了,虽然很多人举出很多证据说它非一人一时之作,甚至这样的证据还推动着这样的探索不断深入下去,从先秦退后到西汉,从西汉又退后到东汉,从东汉还要再后,一直要后到隋唐,乃至宋明。可是仍然难以服众,有人宁愿相信它是真黄帝书,是史前文明的遗物,是传说中的黄帝遗留。

但不接受是一回事,理由何在呢?

我要说现代的研究方法有问题,现代人在误读古人,或者误读古人的思想传述的历史方法。

比如,司马迁看到的老子的生平,老李子,老莱子,周太史儋三者纠合,繁复其蔓,其间可疑之处甚多,但在司马迁的认识中,乃至整个汉代的思想界并不是一个很要命的事情。

在当时的思想界,他们认为,真知是属于真人的,真知与真人一道,并天地而生,独立而不改,因此,天下所有的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那就是天道假借圣人而作,贤人而传。刘向等校书的时候,将天下学问皆归于官学,诸家具为王官之一守,各自传承一脉。什么是官学?就是古圣人的天下之学。后来天下裂,道术亦随之裂。因此,到了汉代需要重新归位,聚在一起。讲周革命史的有本小说叫《封神榜》,其实,刘向等做的就是古代思想的封神榜(体现出来就是《汉书》中的《艺文志》)。这种总结是古代思想大系的总纲,此后无论今文经学,亦或古文经学,都只在此纲中而已。只可惜后世未必真明白。

这有多重要?它实际上是说,任何一个思想并不在于它是谁先提出的,真实的人都没有著作权,都是述古圣人之言,都且只是述。那么谁是谁又有什么意义呢?任何真实人不过是思想的载体。

司马迁写老子,只记了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的一段话,当时老子对孔子说:

“子所言者,其人与其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之身可去,而道不去。现实的人不过传道而已。

对于述者而言,对于这些传道之“言”,不过悉心揣摩,且依时而述,若道可传,就连文字,也即老子所说的言犹在耳的言,也可随时而化,又何在乎是谁谁,爱谁谁呢?

这样的用心,也才是千古经学绵延不辍的本心。

可惜这个本心今天已被忘记了。经学的学脉也一并断掉了。

有人见了帛书的《老子》,便兴奋地说,这是真《老子》,见了楚简的《老子》,又说这是真《老子》。若是老子听闻,却要发笑了。

须知若思想在,老子便在。有无生平一点也不重要。在思想史中,始终有且只有一个老子,即是春秋的老子,是楚地的老莱子,也是战国的太史儋,是抄录楚简《老子》的人,也是整理帛书《老子》的人,是王弼,是河上公,是每一个读《老子》,传《老子》,述《老子》的人。但他们合起来只是一个老子。

在《史记》中还有一位没有生平的人,那就是墨子。甚至比老子还不如,夹在《孟荀列传》中,只有一句话:“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可墨子说过一句话,是这一切的正解。

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也犹在!

是真知,便可跨越时代,乃至人类文明,与道同在。





回看前文:

恒一|《老子》——道的诗(一)

恒二|《老子》——道的诗(二)

不上贤|《老子》——道的诗(三)

象帝之先|《老子——道的诗》(四)

天地不仁|《老子——道的诗》(五)

谷神不死|《老子——道的诗》(六)

天长地久|《老子——道的诗》(七)

上善若水|《老子——道的诗》(八)

功遂身退|《老子——道的诗》(九)

玄德|《老子——道的诗》(十)

有无|《老子——道的诗》(十一)

五色|《老子——道的诗》(十二)

宠辱若惊|《老子——道的诗》(十三)

道纪|《老子——道的诗》(十四)

善为道者|《老子——道的诗》(十五)

知常容|《老子——道的诗》(十六)

信不足|《老子——道的诗》(十七)

大道废|《老子——道的诗》(十八)

见素抱朴|《老子》——道的诗(十九)

绝学无忧|《老子》——道的诗(二十)

孔德之容|《老子》——道的诗(二十一)

炊者不立|《老子》——道的诗(二十二)

曲则全|老子--道的诗(二十三)

希言自然|老子——道的诗(二十四)

道法自然|老子——道的诗(二十五)

重为轻根|老子——道的诗(二十六)

圣人恒善㤹|老子——道的诗(二十七)

朴散为器|老子——道的诗(二十八)

天下神器|老子——道的诗(二十九)

善者果而已|老子——道的诗(三十)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道的诗(三十一)

道恒无名|老子——道的诗(三十二)

死而不忘|老子——道的诗(三十三)

道氾|老子——道的诗(三十四)

执大象|老子——道的诗(三十五)

柔弱胜强|老子——道的诗(三十六)

无名之朴|老子——道的诗(三十七)

郭店楚简本《老子》的性质

郭店楚简本《老子》探究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