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话·五者说诗·语言的寺庙

 五者自居 2019-02-17

杨松河

2007124日星期二

 

中国文字奇妙至极。众说纷纭的诗歌定义,其实就在“诗”字当中。

诗者,言之寺也。

诗是语言的艺术,是文学中的文学。诗歌的载体是语言。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形式的诗歌。中华诗词实际上是汉语语言的艺术。平仄对仗的讲究,与汉语词汇的单音节和平仄声律有密切的关系,西方拼音文字很难翻译中国的格律诗词。只要汉语仍是表意的方块字,只要汉语的四声还存在,古诗词的格律就基本可用,就可以继承和发展。废除诗词格律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汉诗的格律可以一成不变。语言在发展,作为语言艺术的诗词格律当然也在发展变化。

诗在古代被列在六艺之首,诗书自古不分家。书生必读诗,必懂诗,必考诗。当了官,特别是当了大官,一般还会写诗。大官题诗的名胜古迹到处都有。许多大官还是赫赫有名的大诗人。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千首诗【最新发现有5万首之多】,他的诗迹遍布大江南北。

因此说,诗歌是语言的圣殿。

寺庙是神圣的,诗歌当然也是神圣的。古人遇天灾人祸,必到寺庙求神问佛,祈祷平安。住持念念有词,信徒念念有词,念的都是经。经就是信仰的诗,所以后来诗三百有诗经之称。

寺庙香火旺不旺,一看神仙灵不灵,二看施主地位高不高,三看信徒多不多。诗歌的繁荣也一样,一看诗人知名度高不高,二看政府文化部门投入大不大,三看爱读诗的读者多不多。

如今,诗歌界既没有声望很高的诗人,文化部门(包括报刊、学校、书店和图书馆等等)对诗歌命运也似乎不感兴趣,诗歌读者群更是少得可怜。诗歌的地位已经降到历史的最低点。这就是中国诗歌不景气的现状。曾经辉煌几度的中国诗词现在正处于备受冷落的低谷之中。一度受到冷落的寺庙如今已经香盈火旺,而曾是语言寺庙的诗歌是否会再度复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