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元宵节

 风吟楼 2019-02-18

    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元宵节,潮汕人俗称“十五夜”。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宫、地宫、人宫),以正月十五为天宫当令,故名“上元节”,祈望天宫赐福;潮汕各地元宵风俗活动内容大都有吊花灯、游花灯、舞狮、猜灯谜、吃汤丸等,其主要内容在灯,又称“灯节”; 灯节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潮人称之为“闹元宵”。


    元宵游花灯,历来盛行。明嘉靖刻本潮剧《荔镜记》“睇灯”一折,就说“三街六巷好灯棚”。清嘉庆《澄海县志》引旧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庙街张灯、仕女游,放花爆,打秋千,歌声达旦。”又说:“今俗元夜,各祠庙张灯结彩,竞为鳌山,人物台榭如绘……竞赛花灯。”最盛名的当推潮州。清初潮州青龙庙兴起之后,每年游安济圣王一连三夜,花灯鼓乐,满城如醉。每次在第二个晚上,齐集北门箭道评比,年复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灯闻名海内外。潮州民歌有《百屏花灯歌》,可见潮州赛花灯之盛。


     除大型游花灯盛会之外,家家户户都挂喜灯。自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庙去挂灯笼,十五日将灯提回挂于家门,称为兴灯。“灯”与“丁”同音。旧俗都想“人丁兴旺”,便于元宵节在灯(丁)上大做谐音取意的“兴灯(丁)”文章。现在的元宵赏灯,基本上已没有了这种内涵。

     潮汕的元宵节,祭祖更是重头戏。祭祖用品中除了猪、鹅、鱼三牲之外,还讲究“三床齐”,其中“床(潮音读:酸5”是指“笼床”,一种用竹木制成的圆形炊具。“三床齐”指三床粿品,分别是甜粿、酵粿和菜头粿各一笼,取其甜、发、有彩头之意。

炊大酵粿的方法与炊菜头粿大致相同,都是在炊笼上铺上炊布,直接倒入混好配料的米浆来炊制。酵粿因为用到酵母或发酵粉,加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食物蓬松起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发酵。切开炊好的酵粿,有由于气泡造成的小孔,即童谣所说的“涂溜空”。

     潮汕方言的所谓“涂溜”也就是泥鳅,“空”即孔。有一道叫“泥鳅豆腐”的民间传统菜,在潮汕和闽南、河南都很流行。做法是将已吊水干净的泥鳅和豆腐、高汤一起放在锅内慢慢加热。泥鳅受热汤所逼会钻进豆腐中,成菜时豆腐便会出现一些小孔,这就是“涂溜空”。因此,儿歌“酵粿涂溜空,膏粿踏步层。”可以这样解释:“酵粿的小孔像被泥鳅钻过一样,膏粿却像台阶一样一层一层又密实。”


    有另一种类似大酵粿的小酵粿,叫“碗酵”,是放在碗模内再放入笼床炊,成粿后通常都高出碗面且中间裂开,状如花朵,更似开口大笑。清明时节,做这种小酵粿时拌上朴树叶子的汁,变成绿色的朴子粿。还有一种叫掿笑包”,不用碗模,直接用手掿成(即搓揉为一团儿)。在潮汕粿族中位笑弥弥、乐哈哈,但很低调的笑包 (也叫疏萝包),笑口越深,越发大财、发好运,而且福寿禄笑纳笑纳。别小看这笑弥弥的笑包,其制作要求可高呢,要大鼎大灶大笼加旺火,才能笑得开心,才能海纳百川!


 潮汕民间千家万户的家庭妇女都会做粿、做雅粿粿是贯穿在潮人的整个生活图景中,牵扯着心中的乡情亲情,与他们的欢乐和悲苦紧密相联。有容乃大,是潮汕粿文化的精神所在体现着潮汕人纤细品性对细致生活的追求,也体现着潮从平凡之物中穷尽机巧的聪明才智。潮汕的粿,不仅是满足口腹的精美食品,更凝结着一种本土文化。

  除此之外,还有重头戏潮汕汤圆,制作工艺也颇为讲究,须经过吊浆、擂皮和煠圆等工序。汤圆,因为煮在锅里又浮又沉,古代叫它浮圆子,潮汕人称之为鸭母潋。汤圆以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料,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更有意思的是煮汤圆潮汕人叫'煠圆',油炸叫'(潮音闸)',把汤圆压成圆形则叫做'软饼',在潮汕乡下元宵食软饼多于食汤圆。


     汤圆外表平淡,但咬一口,却香甜满口,温暖入心。这或许是谁都想要的极品人生,表面上,对种种际遇都淡然处之,宠辱不惊,内心中广袤豁达,寂静安然。像苏东坡,被贬岭南时,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此诗传到朝廷,有人不爽,他便被贬到更远的海南,他又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有这样一颗豁达温暖的心,看人生种种,自然能“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