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养神也全形,这是道教推崇的最高境界的养生方法。 由道教而发展起来的中医学认为,人身由「神」与「形」组成。所谓形,是指人的整个形体而言,包括五脏六腑、经络血脉、四肢百骸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而神,在这里是指神志,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性格、情感等活动。道教以天人合一之道观察自身,对形神关系、身心结构、生命本原有自家独特的解释,强调「形与神俱,不可分离」,养生既要养神也要全形,二者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养生,才能实现与天同寿的理想。 关于形神关系,道教认为形神相互依存,而神为主宰,功用殊胜。《太平经》曰:「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抱朴子·至理》说:「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无形的精神居住于人身中,为人生命之本原。形神关系从另一角度来认识为魂魄。魂魄是一种能产生精神与形体生命活动的本原、实体,分为三魂七魄,各有其职能,对人精神、心理、生理活动进行主宰。安魂魄、清静寡欲乃养生延寿之要。更进一步说,形神的关系为精气神、性命的关系。精气神是人生命的三大要素,「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三位一体,「相与共为一道」,结合为一体,互不能离,相助为治。「爱气尊神重精」才是养生延寿之要。精气神又称「三宝」,神的功用是主宰智照,气的作用是运动流行,精的作用是生长化育,内丹学称为能炼就金丹、令人超生脱死的上药。内丹学还将人的生命之本分为精、气、神、魂、意五种东西,为五行之气,分别藏于五脏,五行为阴阳交变的形态。 从上面看,神为形主,无神则形不可活。这就是《黄帝内经》里所说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在人身居于统治地位,只有神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只有身健康,才有人的长寿。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它既能协调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又能调节脏腑等组织,使之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调节由外部环境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从而维持人体与外环境的动态平衡。而神是形的产物,神为形生,没有形,神就无以生。「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形的病变可导致神的异常,神的改变也可以影响形的功能变化。这就是说,人的形体运动受精神意识支配,人的精神状态与形体功能密切相关。在同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精神意志坚强的人,身心遭受的损害会比意志薄弱者轻得多,这就是神主形的体现。 古代先贤对形与神关系的认识,成为了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它要求我们在养生中要形神共养。《内经》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故能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并提出了外避邪气以养形、内养真气以充神的形神合养方法。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更进一步记载了随春夏秋冬四时不同气候来形神共养的健身法,如「春三月」应应该「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道教养生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体的养生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实际上不外乎「养神」与「养形」两种,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首先是重视养神,在强调养神的同时重视养形。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营卫气血之盛衰」;在如何全形的问题上,还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像慎起居、适劳逸、顺寒暑、饮食有节、导引等。可见,养生必须养神,既要注意形体健康,更要注重心理卫生。无论是「全神」还是「全形」,都是通过形神共养,使神健形宁,从而达到长寿的目标。然而,在 21 世纪以前的长时期内,维护心理健康的问题,一直未受到重视。一说健康,似乎就是指身体健康,甚至有人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这些显然都是错误的。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所谓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的正常生理,而且还指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代人的这种认识,就是道教倡导的形神共养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