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教育

 tnj660630 2019-02-18

又到一年开学季,关于孩子教育的讨论继续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各种犹豫、纠结、彷徨的教育观此起彼伏,争论不休,甚至针锋相对。虽然吾儿并非老师眼中的尖子生,也不是朋友眼中的“别人家孩子”,但有些讨论中产生的观念和火花,我还是比较认可和接受的。比如:
关于阅读
我们常常遇到比较纠结的观念有:孩子不喜欢读书;每次读书坚持不了多长时间;读的书不是家长认为的作文、名著等“有用”之书;读完后问孩子问题,他们常常答不上来;读书时既不肯做笔记,也不肯写读后感,等等。
其实症结在于家长对阅读的态度太功利。首先,扪心自问:我们每天读几次书、每次读多长时间?我们读的都是专业书、名著吗?我们做笔记、写读后感吗?如果以上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不要责怪孩子。
其实,对于孩子而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让阅读成为他度过时光的第一选择,让书本成长他一生的陪伴。因此,请记住“开卷有益”,只要孩子愿意看书,就不要强迫规定必须读什么样的书。一个人阅读的起步,一定是喜欢的书,比如漫画、小说,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转向历史、文化、艺术、哲学等等。让阅读成为习惯的最好方法,是让阅读变得简单,家长多买各种领域的好书放在家里,让孩子触手可及。永远不要强迫孩子记笔记、写读后感,只要在书本旁边放一支铅笔就行,让他可以随时在书上涂鸦——有些习惯,水到渠成。
关于名次
学习成绩当然重要,因为这直接反映了学生获取的知识情况,并且与将来的道路选择有着比较重要的关联。但是,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诸多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如何看待分数、如何看待名次变化,这个更重要(分数处于两个极端不在讨论之列)。
作为家长首先要客观地承认自己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数焦虑症,毕竟规则摆在那儿:中考、高考1分价值几千元,甚至1分导致与期望的学校失之交臂。但是,对于日常学习,却不能过于急躁和焦虑,不能因为从200名前进到100名就欣喜若狂、喜出望外,从100名滑到200名就天崩地裂、前途无望。很多情况下,上百名次的差距,可能仅一题之差而已,没必要过多关注一两次的名次变化——除非是持续的下降。
分数是教育的结果之一,但教育的目的却不只是分数。试想一下:我们高中、大学学的那么多门知识,还记得几个?因此,中小学教育,除了培养学习的兴趣之外,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比如,从200名前进到100名,重要的不是100名次本身,而是引导孩子分析:这段时间是用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取得这些进步?这样的学习方法,下次还可以继续使用吗?反之亦然。
教会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分析成绩变化,是他们自我学习的开始。
关于兴趣班
家长口中的兴趣班,其实分为两类:一类是业余爱好,一类是知识辅导。没有为孩子报兴趣班的家长肯定是凤毛麟角,差异在于出发点和目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无论是哪一类兴趣班,都不应改变两个关键字:兴趣!毕竟,强扭的瓜不甜。
作为家长,报兴趣班是可以的。关于业余爱好类的兴趣班,作为家长,有义务让孩子了解这个世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必备的技能,比如琴棋书画、各类运动,等等。但是,家长的目的是打开一扇扇门,为孩子提供了解自己的兴趣、潜能的平台,不应该强迫他们成为“十项全能冠军”。当孩子学到一定程度后没有兴趣继续钻研时,完全可以不再深入学习,换一个兴趣班。当然,家长需要跟孩子协商后约定:至少有一项必须是坚持到底的,防止孩子将来做事情习惯半途而废。
关于知识辅导类的兴趣班,包括课外补习、奥数、新概念英语等等,孩子的兴趣和自我需要同样是重要的。报此类班,依然需要引导孩子,让他自己分析是否需要为学习“加点餐”,并且尊重他的选择,否则只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于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并没有固定模式,也没有可以包打天下的祖传秘方。但是,有一个需要区分开来,那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学校教育,更多的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告诉学生:你应该怎么做。家庭教育,更多的应该是陪伴,告诉孩子:你看我是怎么做的。因此,家长不能把自己当作居高临下的传道士,而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想让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想让孩子不做的,自己先控制不做。
基于这个原则,家长有很多需要改变的:希望孩子不沉迷于游戏和网络,请家长先放下手机,或者至少不在孩子面前捧着电子产品放不下。希望孩子爱上阅读时,请家长多读几本书,并且和孩子交流心得。希望孩子善良正直的,请家长在遇到有困难的人时,力所能及地伸一把援手,并且告诉孩子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帮助别人这件事情。希望孩子能客观公正地评价社会、处理问题时,请家长不要经常愤世嫉俗、表达有失公允的偏颇观点……
孩子出生时是一张白纸,将来能有什么样的美丽图画,其实是家长绘制的。
关于成才

毫无疑问,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成功,成为被众星环绕的月亮。但是,很遗憾,大部分家长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孩子长大后成长平凡的人,就像已经成为家长的我们自己一样平凡——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答案。每年6、7月份,听得比较多的永远是全省、全市、全校等不同范围的考试状元,但貌似永远是“别人家孩子”。
回头再看,作为家长的我们,虽然可以以“求其上者得其中”的态度,努力要求孩子做得更好,但更多的恐怕是要家长坦然面对孩子将来会是一个平常人的现实,然后再重新定位希望孩子教育目标。
如果因为我和他妈妈不是天才,导致孩子没有遗传到天才基因、没法成为佼佼者的话,那我从现在更希望培养他正确的“三观”、阳光的性格、健康的心理、知足也知不足的理性态度、与人为善的品质、勤奋努力的上进心,以及正直、勇敢、自律。成绩嘛,可以的话,不差就好——毕竟他爸爸当年也就经常考那一点分数!

当然,所有的事情都是知易行难。
一个人的成长,还会收到太多不确定的偶发因素影响。教育,也不一定总会有效;希望,也不一定总能成为现实。但是,换一种心态和方法审视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或许对于解决如何教育的问题,有一点帮助。

(2018年9月6日0:42:41初稿)

浏览458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