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心雕龙》写什么?

 p0oouuu 2019-02-18

最近读了一个故事:

话说傅斯年在北大做学生的时期,就是赶教授的一把好手。恰逢朱蓬仙所教的《文心雕龙》非其所长,有位同学借到朱教授的讲义全稿,交给傅斯年审核。傅用了一夜的时间看完,摘出三十几条错误,由全班签名上书蔡元培校长。蔡先生看完一声不响,过后不久,遇到一个适当的时候,朱蓬仙果然不再教这门课了。(节录自韩石山:《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

《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写的一部著名的文论,由于取材宏富,义理精当,受到历代学人的重视。这部书涉及的问题非常多,自古也有很多人为之注释。系统学习一遍,对于了解古代文化而言,的确是必须的基本功。


(清)王翚 仿古山水册


1.刘 勰


刘勰,字彦和,原籍东莞(今山东省莒县境内)。刘勰的生卒年份都有争议,常见的说法,为西元466年——537年。

南朝分宋、齐、梁、陈四个阶段,其中短命的南齐只存在了23年。刘勰出生在宋,《文心雕龙》写成于齐之末世,卒于梁。刘勰少时家贫,就没有婚娶,依靠著名的高僧——僧祐,在定林寺混迹了十余年。这段时间他帮助僧祐整理了不少经书,《文心雕龙》的基础大致是在这段时间奠定的。

南齐时刘勰已经写成了《文心雕龙》,但是人微言轻,并未引起别人的重视。据《梁书·刘勰传》的说法,他曾以卖书者的样子,拦住沈约的车子,将《文心雕龙》献给了沈约。沈约在宋齐两朝为官,是当时的社会名流,据说非常欣赏《文心雕龙》,时时摆在案头玩味。

但是刘勰的入仕却一直等到了梁时,大约仕途并不如意,后来请求出家,改名慧地,不久去世。


2.“文心雕龙”释义


“文心雕龙”四个字,实则表达了这部书的两面:一面讲“为文之用心”,另一面讲如何雕龙文饰。前者是讲写文章的立意与格局,后者是讲写作的具体技法。当然,只能大致如此说。技法当中,本身也有立意与格局的体现。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在最后一篇《序志》中,刘勰解释了“文心”二字: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文心”,即“为文之用心”。

《琴心》与《巧心》是两本书的名字,刘勰用以说明类似“文心”为书名的用法早已存在。《琴心》的作者涓子,是楚人环渊,为齐国稷下学者,属黄老道家。《巧心》为《王孙子》一书别名,在《汉书·艺文志》中存目。

举这些例子,刘勰归结为“心哉美矣,故用之焉”。解说“为文之用心”,就是《文心雕龙》全文的大意,但全书是分几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说的,很难一言以蔽之。

如何又是“雕龙”?

《序志》中说: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这个典故来自《孟子荀卿列传》:

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

刘向 《别录》中解释:

驺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驺奭修衍之文,饰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

简单说,在齐国稷下学宫中,有很多学者百家争鸣。其中驺衍喜欢讨论“五德终始,天地广大”,人送他绰号为“谈天衍”。后又有一位驺奭,为驺衍的学说加上了很多文饰,就像“雕镂龙文”,所以人赠绰号“雕龙奭”。

雕龙,就是“雕镂龙文”,就是使一个主题或思想变得有文采的过程。


3.《序志》——《文心雕龙》的结构图


《文心雕龙》,共十卷,五十篇,三万七千多字。



字数以今天看不算多,但这是骈体文言文,信息量极大。考虑到古代并没有太多体系化的思想著作,相比之下,《文心雕龙》的体系就不能不说是很宏大的,结构不能不说是很繁复的。乍一翻此书,有点找不到头脑,因为刘勰将这部大作的结构图,写在了全书的最后一篇(《序志》),而不是第一篇。

关于,《文心雕龙》的结构,《序志》中说: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攡《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衍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这是《系辞》中的一句话,刘勰的“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显然是从这里来的。那“不用”的一篇,应该就是《序志》了,这一篇叫“长怀《序志》,以驭群篇”。《序志》是用来统摄其他四十九篇的,其他四十九篇是《序志》的具体展开。

《序志》的延伸,就是被称作“文之枢纽”的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这五篇,是《文心雕龙》的根本,即刘勰所说的: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

为文之用心,在于有本,有师,有体,有酌,有变。

“枢纽”五篇统摄全书。这五篇以下,全书又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的主要内容是“论文叙笔”,“下篇”的主要内容是“剖情析采”。上篇“论文叙笔”,着重在于讲解各种文体。下篇“剖情析采”,则意在讲解一般的文艺理论,有论创作的部分,也有论文学批评的部分。

论文叙笔”的“上篇”,大致来说,因为有韵为“文”而无韵为“笔”,所以又能分为“文”和“笔”两部分。用今天的话说,韵文是“文”,散文是“笔”。这个“上篇”,主要讲解有韵或无韵的各种文体。

具体以篇章来说:

《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 《铭箴》、《诔碑》、《哀吊》诸篇是“论文”;

《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 《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诸篇是“叙笔”;

而《杂文》与《谐隐》两篇则是文笔相杂。

剖情析采”的“下篇”,用今天的术语区分,又能分为创作论和批评论两个部分。

具体以篇章来说:

《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熔裁》 、《神思》、《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等诸篇,可以说是创作论;

《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总术》、《物色》、《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诸篇可说是一般的文学理论以及文学批评论;

其中《时序》与《物色》两篇,又可说兼有创作论与批评论二者的特点。

这种区分,前人还有很多其他的分类。因为标准不同,所以分类也不同,无法强求一是。即使标准一致,因为具体的每一篇章,往往既论创作也论批评,彼此也无法全然分割。所以这种分类只能大致如此,从读者的角度讲,便于自己阅读 ,《文心雕龙》即可,不必一定执着于某一种分类。


4.《周易·系辞》——《文心雕龙》的结构原型


《文心雕龙》与《系辞》的关系非常深刻,不仅在具体的术语和理论多有借鉴,在内在的思想理路上,也有渊源关系。《系辞》中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刘勰说:“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那“不用”的一篇,就是《序志》。

《系辞》中还有一句话,很著名:“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结构,可以用下图表示:


“太极”,就是那“大衍之数五十”中的不用之“一”,以下的两仪、四象、八卦,可以统谓“其用四十有九”之属。

刘勰就是借鉴了这个结构,来安排《文心雕龙》的全书。其中,《序志》一篇,就是“太极”。但是这一篇的思想要展开,得借助《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这五篇来分别说明,所以这五篇被称作“文之枢纽”。其实,“文之枢纽”与《序志》一样,都处于太极的位置。只不过《序志》是体,“枢纽”五篇是用,体用互见。

《文心雕龙》的结构,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由“枢纽”五篇统摄,生出上篇“论文叙笔”,下篇“剖情析采”,最终还归于《序志》。犹如太极生万物,万物还归于太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