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就是做学问的人。什么是“做学问”?除了基本的“学习、传道、授业、解惑”,还能敏锐地洞察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问题,并致力于解决问题。所谓学人,当是学富五车,同时又能对人类文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龚鹏程教授曾说:“书法不是后来变成和文人有关,而是在源头上本来就是文人的。书家本来就是文章之士。”追古溯源,书法的源头便在文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饱读诗书的文人学者,在书法上大都享有盛誉。
书法之美,核心在于内涵,若单从技法和视觉效果衡量书法水平的高低,是单薄且片面的。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迅速,而文化厚积方能薄发。
蔡元培、郭沫若、胡适、梁启超、梁实秋、钱钟书、陶行知、王国维、章太炎、朱自清等,这些学人不仅自身才学出众,且都有着丰富的任教经历,他们书法中特有的书卷气更是可贵。既能呈现常年书写而自然成型的技法和风格,内容又能够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缘,在具备艺术观赏性的同时又极具史料价值!




陈衍 致李拔可信
25.5cm × 13.5cm × 2 纸本 年代不详




蔡元培 致李孤帆信
24.6cm × 16cm 纸本 年代不详




←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


章太炎 致刘克武信
内页:29.6cm × 18cm × 3
题跋:29.6cm × 20.3cm
纸本 年代不详




傅增湘 致瞿启甲信
24cm × 16cm × 2 纸本 年代不详




梁启超 致孔昭焱信
27cm × 15cm 纸本 1926年




王国维 致王潜明信
25.5cm × 17cm 纸本 1923年




于右任 德无日长行草六言联
67cm × 32cm 纸本 年代不详




←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


陈垣 致刘友三信
23.3cm × 12.2cm × 5 纸本 年代不详




胡小石 致刘国钧信
27.5cm × 20.5cm × 2 纸本 年代不详




←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


刘文典 致王云五信
27cm × 17cm × 4 纸本
20世纪30年代




黎锦熙 致育楠信
26cm × 19cm 纸本 年代不详




陶行知 致王云五信
25.5cm × 16.5cm 纸本 1922年




胡适 致陶维正信
26cm × 9.3cm 纸本 1929年




郭沫若 致容庚信
25.5cm × 18cm × 2 纸本 年代不详




←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


顾颉刚 致张连懋信
26.5cm × 16.5cm × 3 纸本 1935年




梁漱溟 致梁焕章信
20.5cm × 19cm 纸本 1981年




钱穆 吴康斋语
56cm × 29cm 纸本 1959年




冯友兰 致李伯嘉信
26.5cm × 17.5cm 纸本 1949年




傅斯年 致张其昀信
26.7cm × 19cm × 2 纸本 年代不详




朱自清 致朱之彦信
24cm × 11.5cm 纸本 1946年




罗庸 致私人信
27.5cm × 20.3cm 纸本 年代不详




王蘧常 笔歌墨舞
20.5cm × 30cm 纸本 年代不详




陈立夫 行书录格言一则
67cm × 32cm 纸本 1981年




梁实秋 致胡适信
27.6cm × 21.4cm 纸本
20世纪30年代




游寿 龙
39cm × 26cm 纸本 1986年




←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


傅雷 傅雷收藏黄宾虹先生作品清单
27.5cm × 21cm × 3 纸本 1962年




吴晗 致商务印书馆编辑部信
26.5cm × 19.2cm × 2 纸本 年代不详




虞愚 行书自作诗一首
34cm × 22cm 纸本 年代不详




钱钟书 致董衡巽信
25.5cm × 17.5cm 纸本 年代不详




张充和 行书自作诗一首
31cm × 34cm 纸本 年代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