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IQ(intelligent quotient,智商)测试以语言和数字推理为基础,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19 世纪末,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发明了IQ 测试。这个测试最初只用于鉴别有特殊需求(智力异常)的儿童。直到1939 年,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David Wechsler)提出用IQ 测试评估成人智商。 现代IQ 测试由门萨俱乐部(Mensa,一个以高智商作为入会标准的俱乐部)推行,针对空间、数字、读写能力进行测试。 门萨对智力的定义十分有趣,主要测评心智理解速度和心智敏捷度。通常来说人们会把智力和知识混为一谈,认为IQ 测试能反映心智敏捷度。门萨官方则认定了几种不同的IQ 测试,一般来说,智商在130 以上是加入门萨的标准(恰好是“天才”的标准)。支持者认为,传统IQ 测试的分数代表了“绝对智力”。 然而,传统IQ 测试考察的是技能组合(通过有针对性的短期练习,IQ 分数就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而不是我们天生的学习能力。并且,人们对于传统IQ 测试是否能测量“绝对智力”也是众说纷纭。 关于创造力的研究表明,IQ 测试得分高的人并不一定能独立思考或独立行动,也未必拥有幽默感和审美意识,或是充分享受到创新的复杂性和新奇性(作为初试者)。 其次,那些认为IQ 测试能测量出人类终极潜能的人们,往往忽略了IQ 测试应该全面考虑到以下三个主要方面:1)接受测试的大脑;2)测试本身;3)最终结果。然而,支持者们往往过于依赖后两者,却忽略了受测主体——大脑的自然属性。 IQ 测试测量的是技能组合,而非我们天生的学习能力 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IQ 测试无法测量人类的全部基础能力。传统IQ 测试的基础是语言和数字推理,作为测量智力的可靠标识,实际上这只能测试未经培训或开发过的行为表现。因此,用统一标准的智力测验来测试大脑的思维度是相当荒谬的,思维在测试的过程中往往受到错误的判断或是错误教育的束缚,最终导致其无法自由发展。 我们可以将IQ 测试视作游戏,或者是作为声音、数字、空间等几个特定领域中能代表现阶段心智发展程度的“标识”。IQ 测试也可以用于测评个人在上述领域中的当前发展情况,作为相关技能得以提高、拓展,IQ测试分数获得提高的基础。然而,将其作为判断聪明与否的标准却过于狭隘,这也同样无法解释智力的“可塑性”和特有的进化与适应能力。 著名催眠大师、成功学作家保罗·麦肯纳认为:
多层思维——你的多元智力语言、数字、空间推理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无法涵盖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智力结构。你可能拥有一种或几种其他方面的智力行为,例如创造力、交际能力和常识。而思维导图能帮你最大限度地利用独有的智力结构。 这些智力是什么呢?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人们对智力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认为智力是由不同类型的多层思维构成的。 跟随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步伐,我开始渐渐意识到智力的多种类型,以及在开发过程中这些智力类型的协调配合。另外,我本人也是多元智力模型替代标准IQ 测试主张的发起人和宣传人之一。 东尼·博赞 标准的线性笔记法只涉及很少一部分多元智力,相较于此,思维导图能帮助你利用到更广泛的智力类型。思维导图涉及的多元智力如下:
上述三种智力构成了传统IQ 测试的主体,但忽略了加德纳认为具有同等重要性的独立智力,这些智力共同组成了我们的“多元智力”:
多元智力的思维导图 早在担任《国际IQ 门萨杂志》主编时,我就支持多元智力的概念,主要关注于智力的定义和分类。每种智力都有各自的支持者。例如,霍华德·加德纳认为社会智力最为重要,它与人们能否获得成功高度相关;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Hans Eysenck)则认为标准IQ 最重要;而达·芬奇认为最需要开发的重要技能是感官技能,即“感官智力”。达·芬奇觉得聪明地思考只是基础,此外还要学习相关科学艺术,培养感官能力(尤其是学习如何观察),了解世间万物彼此关联。 多元智力的概念完全适应于我们目前所知的人类大脑和皮质技能的运转方式。因此,有一点需要在一开始就强调,智力和肌肉一样可以被训练提高,人人都有高度开发多元智力的潜力。 本文作者:(英)东尼·博赞(Tony Buzan) (世界脑力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被称为“世界大脑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