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昵称JsHd3 2019-02-18
1

如何培养 小学 生的数学思维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提到重要的位置,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培养数学思维的技巧。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4.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2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创造教学情境,激发思维兴趣
 

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想学、要学。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说出哪些三位数是3的倍数,学生通过计算,说出了几个三位数是3的倍数。这时,教师可以很快地板书出如513、 315、 531、135、153、351这六个数都是3的倍数,学生验算后发现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
 

此时,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算得这么快?其中一定有奥秘。于是一种急于探索谜底的迫切心理便油然而生,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思维热情也就被激发出来了。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是因为老师掌握了3的倍数的特征。”由于一开始上课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生动活泼,积极性很高,很快掌握了3的倍数的特征,使这节课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利用多样化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利用猜想,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手段
 

关于猜想,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学生一旦表示出基本设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从波利亚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学生而言,并非要出现像科学家那样的猜想,凡是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猜想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让他们在猜想中更好地获取知识,展示他们的创新才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利用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创造性
 

首先,开放题的结论不或解题策略多样化,但这些不的结论或多样化的解题策略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也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案例]在讲《垂径定理》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1)在⊙O中,弦AB=8cm,点O到弦AB的距离为3cm,求的半径。(2)为5cm,弦AB=8cm,求O到弦AB的距离。(3)若⊙O的半径为5cm,OP=3cm,则过点P的弦中,最短的弦长为多少?(4)若P为弧AB的中点,P到的距离为2cm,弦AB=8cm,求⊙O的半径。” 通过练习,学生自己便得到了此类题的辅助线:即构成Rt△,它的三边长分别是,弦长的一半,半径和弦心距。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得到有效的培养。其次,学生解题时也具有广阔性,即不是利用从本单元或本册教材中学到的知识解题。
 

3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圆面积”时,教师先领学生复习了长方形面积的求法,然后创设情境:如把圆平均分成16份,就会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如果再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就会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那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呢?这种设问有很高的思维价值(因为弄清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是推导公式的必备条件),有利于调动全班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人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人人都有言可发。
 

然后,教师集中全体学生的智慧和正确的意见,引导学生得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由于学生已经明确了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建立了长方形和圆的空间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就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由此可见,在教学中精当的设问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值得注意的是,设问应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问题来设问,并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设问。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规律,学会知识,体现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原则。
 

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心理学认为: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做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开放性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
 

4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新教材第九册的连除应用题时,首先将连除应用题拆分成两道与生活有关的除法应用题,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再出示连除应用题,通过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白这题与上面两道题不同,然后我启发提问:“能不能一步算出每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吗?”学生都回答说:“不能。”接着我又提问学生:“既然这道题不能一步算出来,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分析解答。交流汇报时,有的小组说出了两种算法,甚至有个别小组说出了三种以上的方法。这样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规范数学学习的教育观
 

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甚至教师的脑海里数学学习的目的就是学生能在每次考试中取的良好的成绩。使得很多教师和家长就强制性地传授给孩子知识,并通过各种手段,例如题海战术、补习班等让孩子增加课外的知识。学生也被这所谓的“好意”而东奔西跑地学习,整个神经都绷得紧紧的疲惫不堪。而这样劳累的结果可能也会达到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但却使得现在的学生都没有自己学习和消化知识的能力了,而是教师把东西消化好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了“不假思索”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完全不能脱离教师自己去解决数学问题。仔细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是我们一味地追求成绩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感受而导致的恶劣后果。
 

为了改善这种教学,我们首先就得规范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目的性。万物只要存在就有其存在的道理。数学学科学习的道理并不是肤浅地只追求试卷的高分,而是更加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规范其教育性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进行题海战术,死板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开发;也使得家长们不再单纯地以成绩来评判自己孩子的学习好坏了,这样对学生来说学习也变得更加灵活和有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