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 《曼殊妙迹百帧》封面 ![]() 版权页(见封3) ![]()
苏曼殊(1884 ~ 1918)是清末民初我国一位著名的文化工作者,广东珠海市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旅日侨商,母亲是日本人。他系“私生子”,曾备受歧视,终生流浪,在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印度等地,或学习,或教书,或编报,或旅行,或诵经,或乞讨,最后在贫病交加中辞世于上海,年仅35岁。 曼殊对我国文化事业,做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无论生前死后,他的作品在读者中都受到欢迎,尤其是上世纪前半叶,在我国掀起过一阵相当持久的“曼殊热”(鲁迅语)。曼殊精通中、英、梵、法、日文,把雨果、拜伦、雪莱、歌德、瞿沙(南印度人)等名家的作品译为中文,又把大批中国的文学佳作,介绍给国外,与严复、林纾并称清末“三大翻译家”。他的小说,缠绵悱恻,倾倒过万千青少年读者,还被译为英、日、法、俄、德等文,传遍世界。所为诗歌则婉丽动人,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读起来,如临春风,如坐秋月,令人印象深刻,百读而不厌。 曼殊画作极富创造性,清幽绝俗,非食烟火人所能及,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中、日学界共认其“自创新宗,不依傍他人门户”,“秀逸之气,时人无能望其项背”, 极受广大群众的欢迎。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喜爱曼殊绘画,并为柳亚子编辑的、包括几十幅苏氏绘画在内的《曼殊遗墨》题写了书名。一代革命领袖、新文化运动公认的旗手陈独秀,为曼殊的《葬花图》、《女子发髻百图》题款;据说,曼殊写送程演生的《独钓渔翁》一画上的长跋亦系他所撰写;他对曼殊画作过很高的评价,身陷囹圄,犹对人说:“苏曼殊作画,教人看了如咫尺千里,令人神往,不像庸俗画匠之浪费笔墨。”国学大师章太炎为推荐曼殊的画作,撰写过《〈曼殊画谱〉序》、《〈曼殊遗画〉弁言》等文,并为《孤山图》、《女娲图》、《猎狐图》、《梅》、《兰》、《徐中山王莫愁湖泛舟图》、《陈元孝题奇石壁图》、《岳鄂王夜游池州翠微亭图》、《太平天国翼王夜啸图》等诸多画作题跋。一生作画不下数万幅的美术大师黄宾虹甚至恳切地说:“曼殊一生,只留下了几十幅画,可惜他早死了,但就凭那几十幅画,其分量也就够抵得过我一辈子的多少幅画!” 自曼殊去世到现在(2000年),不到90年,他的作品至少已经出版过93个版本,有些版本印刷了5~6次,发行成千上万册,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惜的是,由于印刷困难,其中只有一个版本是画集,集画又仅22幅。致使今人对曼殊绘画鉴赏、临摩、收藏无门,引为奇憾。 编者自1981年第一次接触石印《汾堤吊梦图》,就为曼殊绘画的美丽所折服,决心为其传播尽力。20多年来,悉心搜寻,并取得亲友帮助,广为查找,至今已集得曼殊画作111幅,其中生前发表者32幅,去世至今陆续发表者60幅,从未发表者19幅。以上作品,约有1/4为从原作直接摄得者,其余为从国内外图书馆所藏绝版书刊中翻拍者,弥足珍贵。除两幅模糊不清、只好舍弃外,其余109幅悉数编入《曼殊妙迹百帧》。是书中,对几十幅重要作品还逐一编写了说明,节录了几十位名家的有关分析,附录了曼殊论述绘画的文字,以及尚待搜集的曼殊绘画线索200余条,以供参考。 曼殊生于1884年10月9日,殁于1918年5月2日,今年是他逝世的100周年。编者决定将15年前编定的他的绘画全集《曼殊妙迹百帧》,交由北京中辉国际拍卖公司印刷出版,为非卖品,捐赠世界各大图书馆,以为纪念。
编者 2018.6.18 北京紫溪水岸
曼殊于1918年逝世。友人李根源时在广州,任驻粤滇军总司令,决定出版曼殊画集,分赠朋好,以为永久的纪念,委其总部僚友之一、亦系曼殊友人的蔡哲夫为之编辑,于曼殊逝世之次年——1919年出版。学界习称其为《曼殊遗画》。近年,香港朱少璋先生将《曼殊遗画》重订,取名《苏曼殊画册》,作为“南社艺术丛书之二”出版,编辑印刷精美。据蔡夫人谈月色说:此集中之画作22幅,并名人题咏16幅,与英诗人佛莱蔗题诗数页,合成一册;其他尚有《担当和尚山水》、《白丁兰花》等册,1947年秋,在其南京寓所一同被盗。 —— 李蔚按:此文为《曼殊妙迹百帧》的《出版说明》,载书内。 |
|
来自: 昵称16627923 > 《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