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卫反击战40周年回忆:那年、那月、那场战争

 夷陵书馆 2019-02-18

作者:穆萨

5、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1日,为了惩治忘恩负义的Y寇,在云南、广西发生了对Y自卫反击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继抗美援朝、中印自卫反击战...又一次大规模的作战。

在上千公里的边境线,实际作战约加上作战准备阶段,历时半年以上的时间......。

这次作战的意义:

1、严惩了挑衅者,在世界面前展示了军威。

2、是一次实战练兵。根据这次作战的经验和教训,积累了一套宝贵的热带山岳丛林作战的实战经验和步坦协同作战、空地协同作战方面的经验。

作战初期,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反击战中也曾出现过步坦协调不足或炮火误伤的事件。随着战斗的发展,部队积累了经验。据说炮兵射击,传统的做法,射击前需要试炮。后来,经过实战的炮兵,能够直接、快速、有效地压制敌方,支援地面作战。

据说,东南亚某国总参谋长还是防长来华访问,当某军区介绍了仅用20分钟攻下一个敌方高地战例后,懂行的外军总长表示“质疑”,因为从军用地图的地形地貌看,就是没有抵抗,从一个高地到另一个高地,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当我军介绍了作战经过后,这个外军总长伸出了大拇指。原来,我军攻击部队,在前一天晚上提前进入山下潜伏。攻击前炮兵进行了精确覆盖射击,在预定时间,攻击部队随着炮火的延伸发起进攻(据说可以控制在几十米的距离),掩体里的Y军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失去了高地(类似电影《打击侵略者》中的的战例)。

3、培养了一批能打善战的优秀指挥员。当年,参战部队团级以下指战员很少有实战的经历,自卫反击战从实战锻炼了我们的部队。如今,一些参见过当年自卫反击战的军官,有的已经成为大军区或集团军的负责人……。

《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

战前慰问参战部队,破天荒的连续放映了2部抗美援朝的老电影《打击侵略者》和《英雄儿女》。这两部电影虽然已经看过多次,故事情节几乎都已经能背下来。但是,在边境待命参战前重看这两部电影,大家的感觉确实不一样,真的是热血沸腾。

为什么,美国可以有兰博,中国不能有王成那样的英雄儿女? 为什么,外国那么多的战争片被热捧,中国的英雄儿女却被一些人污蔑?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有这个体会……。

 发几个鲜为人知的回忆片段:谨以此文向为共和国献身的烈士致哀,向共和国尊严而战的所有参战人员、支前民工和为那场战争付出人们致敬!

1、

一、自卫反击战战地女兵及野战医院见闻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我们驻地附近,有一个野战医院。

2月17日中午起,大量的伤员转运到这个医院,几天山谷里弥漫着一股怪怪的气味,有人说是血腥味和麻醉剂的混合味……。

1、战前告别

有人碰到了在野战医院的老乡,寒暄后分别时道声“再见”,在医院的老乡却反常的说:“不再见,我们回家后再见”。

要知道战场上送到医院是没好事的……。

2、当防空警报响起

一天傍晚,突然响起防空警报,想起附近野战医院里有不少伤病员,就跑去看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到了野战医院住院部,其实就是一件大棚,野战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都在那里守着,安慰一些着急的伤病员。

我们知道野战医院有伤员,就过去看看能不能帮他们做些什么。到了野战医院,看到医护人员和伤员们都在住院部的大棚里(当时用的是当地农场的大棚)

我就问他们怎么不往猫耳洞转移。一位军医告诉我们:一是人手不够,二是伤病员也不适合移动,我们就一起就陪着他们......。

  3、一夜之间,从大后方到了前线

战斗打响的第一天,有上百名伤员转运到这个野战医院,给医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野战医院的院长火急上报,急需外科医生、手术器械和血浆。第二天,这些急需就来到了野战医院。

据上来的医生讲,他们前一天晚上还正在南京、重庆医院里学习《战报》,院长接了个电话,和政委简单碰了个头,就宣布:“以下同志20分钟时间,马上打背包执行任务”。

没有任何解释,但是,谁都知道执行什么任务……。

来不及和亲人道别,坐上医院的车到了机场,乘民航飞机到了昆明,又转乘军用直升飞机和汽车,一夜之间,从千里之外到了战区。

2、

4、女护士手上的伤

战区在战前就全线停电,看到医院有自备发电机发电,我们就去那里给电池充电以防备用。

在野战医院和几位男医生聊战场上的事,他们在医院,对战场上的事了解不多。不知道身后又来了几个女兵在听。

这时一位战友来找我,拿了一张缴获的越南女兵照片,我看了看,说:“嚯,看着比中国的方块(部队对女兵的戏称)还漂亮。这时对面的男医生捅了我一下,我回头才看到身后的门旁站着几个女兵,那场面很是尴尬。还好,女兵听着我们讲话,问这问那并没在意刚才我讲的话。

聊熟了,看到一个女医生(女护士)手上的有淤血,就问:“你怎么也受伤了?”

他们告诉我,在给一个伤员治疗时,伤员疼痛难忍攥住了她的手腕。

我就说怎么不掰开?她回答说:“他们为了祖国受伤了,我们不能那么做。

起因是一位战士颅脑受伤,在手术时从昏迷中醒来,看到被一些穿着白大褂的人围着,攥住了女护士手腕喊:“狗日的把老子俘虏了。

医生、护士们怎么解释也不能使他安定。

这时,一位医生灵机一动,出去换了军装回来,告诉他:“我们也是解放军,你受伤了,我没在为你治疗”。

这位战士接着问:“老子的枪呢?”。

手术室哪来的机枪?又是医生灵机一动,拿起一把笤帚递给了他,伤员抱住笤帚这才平静下来。

5、运送伤员的女兵

当时,转运伤员,大都是在解放牌卡车上垫一层沙泥,再放上门板,伤员们就躺在门板上。

一辆运送伤病员回的国车,经过浮桥接受检查时,看到一位臀部受伤的战士,爬在那难受的直叫。

车下的人对着护送的女兵说:“男同志这样趴着会行?你们得想想办法”。那位年轻的姑娘想了一下,把自己的双腿伸进伤员的腹部和大腿,把伤员的身体垫了起来……。

4、

二、12门大炮齐射,耳朵鸣了数日

1979年3月5日,自卫反击战取得预期效果,中国宣布从越南撤军。

19179年3月10日,中国部队基本上都从前线撤回国内。上午,趁着闲暇,和两个战友来到云南河口洞坪红河北岸(这里曾是某军的主攻战场之一),再最后看一眼红河。

云南某舟桥部队在此架设一座75吨重型浮桥,我岸滩涂一字排开12门130火炮,炮口指向南方,以保障我军回撤部队人员、坦克、火炮、及车辆安全通过红河渡场。

放眼红河两岸,北岸中国境内,山上整齐的橡胶树林,而南岸越南则是满目荒夷。

我们就在火炮的左侧聊天(据最近的火炮不足10米),突然一声巨响,大地和空气都在颤抖,瞬间耳朵鸣响。回头一看,原来是12门火炮的一个齐射。看到炮兵正在装弹,准备继续打击,我立即挥手喊了一声:“快跑”,三个人不约而同飞快跑开。

后面的火炮陆陆续续怒吼着在向目标倾泻……。

回到驻地,我问他们:“当时,我喊了什么?”,由于没有戴防震设备,其实大家都听不见。我们几个人的耳朵鸣叫了数周才慢慢恢复听力。

6、

三、炮弹呼啸而来落在身旁,老班长和战友毫发无损

这是一件自卫反击战中真实的故事。

1979年2月~3月,我所在的部队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我们部队分别在红河架设了两座75吨、50吨的重型浮桥,以保障主攻方向参战部队的坦克、火炮、车辆及人员的渡河。

当时,我们台配属在司令部附近。但是,吃饭还得到一里外的连队。

一天,我到连队打饭,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正要上前打探,就见鲁连长拨开人群走了出来,我就问什么事?鲁连长说:“今天,7班长这小子捡了一条命,一颗炮弹落在他们的身后没响,现在正围着看那颗哑弹”。

我开玩笑的回答“没响?现在要是响了,这群人要倒下一片。”

这时,鲁连长才反应过来,那是一颗未爆炸的炮弹。他对着人群骂上了:“全都散开。7班长,你狗日的马上把炮弹给我妥善处理了!”

事后了解的原委:原来,侦查班班长是入伍6年的老兵,这天带着一名战士到渡场执行任务,返回的时候,经过沙滩,突然传来一声短促尖锐啸叫声(上过战场的人都明白,听到常常的啸叫声,一般都是过头的炮弹,当时我们常常遇到,哨音过后,远远的传来炮弹的爆炸声。而短促的啸叫声,那炮弹就是冲着你来的)。

7班长喊了一声:“卧倒”,同时自己也卧倒在地。当时他只觉得脚后一震,停了一下没有爆炸,就喊那个兵:“快爬!”他们爬出了几十米,感到安全了,才站起身来。(据他们讲,当时在匍匐时,恨不得钻进沙石里,红河两岸的滩地,不是我们常见的鹅卵石,都是有棱有角石块,回来后才发现他们的胸部和腿上都有石块磨出的血痕,有人还开玩笑问他们JJ是不是磨痛了。)

不知道是好奇,还是神鬼差使,平静下来,7班长竟然带着那个兵,战战兢兢的把那颗未爆炸的炮弹挖了出来。这才知道炮弹没有响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安装引信。

红河渡场对岸拿下后,右侧一座山上,有被击溃的零星残敌,时不时用机枪或迫击炮对渡场进行骚扰射击,虽然步兵进行了搜山,由于草木茂盛,没有能够剿灭那些残敌,为此还造成了我军的伤亡。不知道敌方是原来的炮手逃窜或被击毙,放炮的是外行?还是炮弹的引信在战斗中遗失或被毁?在当时,多次遇到的这种未安装引信的炮弹,甚至被战友们戏称,敌方炮手是“亲中”的朋友。

中国的尊严是打出来的

责任编辑:东方
来源: 四月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