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寻消失的高梁河(一)

 古稀老人赵 2019-02-18

据文献记载,古代北京有一条著名的河流——高梁河,北京城的前身蓟城、大都城都因高梁河而生。可是,翻开今天的北京地图,却找不到它的名字,只在西直门外找到一座高梁桥,一条高梁桥路,高梁桥西北一条斜街叫高梁桥斜街。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告诉我们西直门外有座高梁桥,高梁桥底下是高梁河。但地图上高梁桥下标注的是南长河,并不是高梁河。高梁河从人们的视野里神秘地消失了。高梁河哪去了?近十年,笔者查资料跑实地,苦苦追寻,终于有了眉目,现在把我心中的高梁河告诉大家,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与高梁河密切相关的高梁桥


据文献记载,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有高梁桥,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清代高梁桥南北各有一座牌坊,南牌坊阳面刻“长源”,阴面刻“永泽”;北牌坊阳面刻“资安”,阴面刻“广润”。桥北有倚虹堂,循河往西有乐善园、极乐寺和真觉寺(今石刻艺术博物馆)。过去高梁桥一带“夹岸高柳,丝垂到水,绿树绀宇,酒旗亭台,广亩小池,阴爽交匝。”是城里人清明踏青的好去处,游人以万计,直到四月初八浴佛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高梁河两岸一直非常热闹。


现在高梁桥在西直门公共交通枢纽西侧,被环形的上下车道包在中间。高梁桥地势低洼,躲藏在钢筋水泥公路基础之下,过路人很难发现它。桥西侧有花岗岩条石叠砌的泊岸和闸槽,起吊闸板的绞关石斜立在桥西。桥洞已经砌死,不能通水。桥面人不走,车不过,已成为一座废桥。高梁桥原长约17米,面宽6.2米,为单孔拱券结构石桥。据说为适应交通需要,石桥展宽到10多米,并调缓了坡度。桥栏用青石雕凿而成,左右各有望柱11根,粗壮结实,但有不少的望柱和栏板靠铁锔铁箍固定着,是桥通车时被车撞毁的遗迹。高梁桥已经成为一座上不通行人、下不通水的伤痕累累的废桥。东北桥头立有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高梁石桥的北面还有一座气派的水泥桥,仿石桥样式,两侧各有24根望柱,桥面长度、宽度超过旧石桥两倍。水泥桥约建于2002年,如今也废弃了。水泥桥的西南桥头立了一座水泥碑,正面是“高粱桥”三个大字,背面刻了下面一段话:高粱桥原叫高亮桥,传说高亮赶水曾到此,因此而得名。这座说明碑文三处提及桥名均作“粱”,“梁”与“粱”混淆,并称原叫高亮桥,误人不浅。


高亮桥名字源于高亮赶水的神话故事。故事讲述的是明朝初年的事情,传说刘伯温建北京城占了妖龙的地盘,逃到玉泉山的妖龙为报复刘伯温,装扮成取水的老叟进入北京城,汲干北京地下水后逃往玉泉山。刘伯温派手下神将高亮前去追赶,在接近玉泉山的时候,高亮一枪扎破了妖龙的水篓,北京城才有了水,刘伯温的建城计划才得以实现,为纪念高亮为北京城做出的贡献,把玉泉山到北京城的这条河叫做高亮河,高亮河上的这座桥叫高亮桥。众所周知,北京城是元朝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年)所建,高梁桥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刘伯温出生在1311年,死于洪武8年(1375年),不但元代大都城、高梁桥与刘伯温毫不相干,就是明初筑大都北城墙至今安定门到德胜门一线时,和刘伯温也没关系。明永乐定都北京,十七年(1419年)南城墙南扩约二里至今前三门一线时,刘伯温已死了44年。总而言之,明代北京城和刘伯温没有任何关系,刘伯温建北京城一说只是传说而已。刘伯温手下的高亮,历史上并无其人,高亮赶水纯粹是神话故事,不是真实的历史,高亮河、高亮桥都是子虚乌有的事。


高梁桥的“梁”字部首是“木”,并不是“米”,水泥碑桥名的“粱”是个错字。“梁”是桥的意思。依其意,高梁桥因河得名,桥下的高梁河应是发源原于高高的梁山。

高梁桥被糟改废弃,一条与北京城息息相关的高梁河被当代北京人误解、遗忘了,可叹可悲啊!


二、教科书里遇疑点  平地泉在紫竹院?


翻阅报刊资料,几乎众口一词说,高梁河发源于紫竹院。《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也说高梁河发源于紫竹院的小湖。发源紫竹院小湖的河叫高梁河,显然与高梁河的名称不相称。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第三章云:“(㶟)水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薊城西北平地,泉流東注,……又东迳薊城东,又东南流,《魏土地记》曰:‘蓟东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㶟)水。’”……这一段所写的正是天然的高梁水,水出蓟城西北平地,即是现在西直门外紫竹院公园湖泊的前身。这里西北方向现在有人工渠道直通昆明湖,名为长河,不过这是金以后才开凿的,原所未有。原来的高梁水,从此发源、东流经蓟城北,又转而东南,经蓟城之东十里,又东南流入(㶟)水。这就是现在从紫竹院东流的小河,曾经白石桥入北护城河,至今保留着高梁河的名称。只是在入今护城河后,又自何处起转而东南,难以确指,不过到了外城东南隅左安门之外,才见其故道遗址,下游经十里河村,东南入凉水河。应该注意的是当时高梁水所经,自蓟城之北,转而城东,西去蓟城,约有10里。《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的这段话可能因录入没有此字,故漏掉了三个字。与《水经注》原文比对,漏字应是“㶟”字。以(㶟)补正。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开头的这段话引自《水经注》㶟水篇。《水经注》原文是:㶟水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薊城西北平地泉,東注,迳燕王陵北,又东,迳薊城北,又东南流。《魏土地记》曰:蓟东一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㶟水。两相对照不难看出,《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在引《水经注》的时候故意省略了“东注,迳燕王陵北”几个字。蓟城在今广安门一带,如果紫竹院是高梁之水的源头,东流,到西直门即是蓟城北,按《水经注》原文意思,从紫竹院到西直门这段长河的南岸要有一座梁山,梁山上有一座燕王陵,才符合“东流,迳燕王陵北”。显然,西直门外没有山,也就没有燕王陵。《北京城市历史地理》避开了“东注,迳燕王陵北”这句话,有削足适履之嫌,背离了《水经注》原意。因此可以断定,紫竹院湖泊的前身不是《水经注》里高梁之水的源头——蓟城西北平地泉。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认为紫竹院是蓟城西北平地泉,可是紫竹院没有可以流成河的大泉,它的水大部份来自昆明湖。紫竹院是南长河流经地,并非是南长河的水源地。而且,把高梁河源头定在紫竹院,所以从昆明湖到紫竹院的这段南长河只能“原所未有”,只能是金代人工开凿的了。

 

(待续)

(注:张文大先生,北京海淀南安河人。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长年致力于文物保护与研究。文章仅代表张文大先生研究心得,不代表海淀区档案局观点,专家学者如有不同观点,可将商榷文章发给我们,我们将酌情予以编发,以利沟通交流和学术争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