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京城命运攸关的两座古桥:申哥寻访老北京系列

 新用户8926AVU2 2023-01-28 发布于北京

处于“被遗忘角落里”的高梁古桥

自从两三年前启动西直门北侧之道路改造工程以后,我便很少再去高梁桥了。即使要去北京海洋馆(动物园东北门),也一定得从五塔寺门前经过,再狠狠地兜上一圈才算过瘾。由此,我与高梁桥之间就再没有了交集。直到某一天,有位住在北展后身的朋友对我讲,没事儿该去高梁桥看看了,那里可落寞得很啊。经她提醒,我才打定主意,要去看看这位“老朋友”。于是,才有了而今的这篇小文。

一座与后门桥“同庚”的古桥,问世于郭守敬主持漕运工程之际

高梁桥存世久矣,它的生命力是与后门桥一样“顽强”的。此前,总听人家说起,“先有后门桥,后有北京城。”然此说法不确。倘若换成“先有什刹海,后有元代大都城”,我倒能多些认同。当然,与后门桥同样历史悠久的高梁桥,则流传着另一个~关于“高亮赶水”的民间传说(故事的发生地,能一直扯到老西顶庙)。此传说出现的时间,乃明永乐帝迁都北京之后。然无论如何,高梁桥与后门桥“诞生”的时间,大体上是一致的。其时,大约为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也就是在这一年,郭守敬主持修建的通惠河工程基本完工。作为长河(高梁河)终点的高梁桥,亦建成于此时(当然是一种推测)。至于长河与漕运之间的那段姻缘,则是因为要解决元大都漕运之水源不足,郭守敬提出引昌平白浮泉之水入都,而高梁桥又是长河水利工程的重要节点,此二者之间才“搭上了红线”。

风光旖旎的高梁桥水道,与横跨于河上、以装点时人之梦的高梁桥

待到明清时期,身处北京城垣外侧的高梁河水道流经之地,到处呈现一派迷人的郊野风光。由于风景极佳,使得此地酒肆林立、茶馆遍布,有钱有闲之京城民众且纷至沓来,从此将这里打造成京郊地区的一道闪亮风景。根据明代《长安客话》中的说法:每年四月八日的浴佛节,四面八方前来休闲游览之人,多得如过江之鲤。由于高梁河两岸的古刹众多,所以善男信女杂于其间,摆摊交易者亦不计其数。这样的盛况,一直延续到晚清时期。

被岁月无情摧残后的高梁桥,如今仿佛是件“出土文物”

当然,高梁河两岸之繁华市井,与高梁桥的优雅身姿,是绝不会逃过乾隆皇帝目光的。也正是在乾隆时期,于高梁桥的两侧,同时矗立起一对高大的牌坊。其中,南侧牌坊上写着“长源”、“永泽”;而北侧牌坊上则写着“广润”、“资安”。只可惜,此两座牌坊,已然被岁月的巨磨碾压得无影无踪了。

现而今,高梁桥已经成为第七批国保文物,且被重新修葺并加以维护。然穿梭于两侧马路之上的行人,以及居住于这片区域的市民,却几乎对其视而不见。高梁桥已然不是迟暮的美人,它更像是被从地底下挖掘出来的具有数百年历史之老古董。虽然有所保护,但却总让人觉得如此“灰头土脸”,狼狈不堪。期待能有一日,让高梁河的水面与高梁桥的石拱再度交汇,且让人们以美的眼光去再次聚焦这座古桥。

京东八里桥的概念,原本就是不对的

所谓京东八里桥,这一说法其实并不对。八里桥并不是在明清北京城东侧4公里开外,而是位于通州城西侧4公里之处。因此,将八里桥划在朝阳区的东部区界上,对于通州的民众而言,并不是件开心的事。(当初的永通桥之“长桥映月”景观,乃是旧通州八景之一。)除此以外,位于八里桥东侧不远处的“通州石道御制碑”,尽管与八里桥一同被列入北京市级文保、此后又升级为国七文物,然却隶属于通州区的管辖范围。这种“一保两区”的古怪现象,令人啼笑皆非却又无可奈何。

而今的朝阳路附近,曾经拥有过一条长达“四十里”的京东石板大道

先来说说这“石道碑”吧。此碑建成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其通高6.4米,记载着雍正七年(1729年)修筑——自朝阳门箭楼至通州城之大道(将土路改造为石砌路面)的过程。也就是在此碑文上,明确写着“自朝阳门至通州四十里,为国东门孔道”等语。这条四十里(实际建成的石板路,大约为18公里左右),位于而今的朝阳路附近。由此可知,修路对于大清王朝而言,确实是件很不得了之事。

“居京城大不易”当中,也包括了“行路之难”

清代京师,首善之区,若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必然是一派宫闱之内庄重威严、市井巷陌繁华喧嚣的景象。虽说“居京城大不易”并非新近出现的说法,然适宜官民生活还是不成问题的。这便是数百年后出现在老舍先生《茶馆》中的那段台词:“哪怕是条狗,也得托生在北京。”可这清时的北京城,确实就是如此好么?起码,在每年春节至初夏,于沙尘暴侵袭之下的京师,应该并不能让人舒服。当然,除了沙尘暴以外,京城的市内道路,也很不令人感到惬意。个别不说,单讲乾隆盛世结束的半个多世纪之后,在晚清重要官员翁同龢的笔下,京城道路的窘境便不绝如缕。关于“入城曛黑,路犹难行,泥深处几三尺”、“后门外流潦纵横,始悟昨夜雨西城较大也。皇城拐角望北泥深数尺,车陷骡蹶”等语句比比皆是。作为两代帝师的翁同龢,于其私人日记中,估计不会是信口胡言。而作为旁证者,则是同朝为官的王文韶笔下的一段说法:“大雨倾盆,竟夕未已,丑正冒雨上车,水深处将及马腹”。由此看来,修路之事,确实关乎朝廷的安危,亦涉及民众的福祉。

见证了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永通桥

作为明代拱卫京师四大古桥之一的永通桥,其建造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与朝宗桥、安济桥等一样,永通桥亦算是朱祁镇的功绩。这座全长50米、宽16米、3孔拱券的石桥,拥有着一群憨态可掬的小石狮子,亦拥有4只威风凛凛的戗水石兽。在桥的南北两侧,原来各有石牌坊1座。坊额上方,刻有“永通桥”三个大字。只可惜,这两座石坊皆已无存。在“庚申国变”(1860年)与“庚子国变”(1900年)中,永通桥皆被战斗的双方所击伤。尽管有中方版本的“八里桥大捷”,然英法联军还是火烧了圆明园。由此可见,外来侵略给永通桥留下的民族耻辱与伤痛,确实是难以让岁月抹平的。

不堪重负的古桥,被一直使用到本世纪之初

及至抗战时期的1938年,日军于修筑京通公路时,将永通桥头的两端垫土,以减小坡度。及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于永通桥的桥面上,又铺设起沥青。再至20世纪80年代,市政当局于古桥北侧开掘分水渠道,且于分水河道上另建起一座3孔混凝土桥,与老桥南北相连,从而疏解京东地区的交通压力。当然,已经不堪重负的永通桥,还是在1984和1986年,由于遭遇持续降雨以及洪水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导致桥北、南券东端坍塌。此后,为保护古桥,政府决定于桥下建造混凝土涵洞,且疏浚通惠河水道。

至今,已经不再允许大中型车辆过往的永通桥,正在慢慢地长舒一口气,一点点地迈向自己无法预测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