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秘世间的敦煌姊妹窟:玉门【昌马石窟】

 悲愤的公牛 2019-02-18


有时候,惊喜来自于没有准备,看昌马石窟,便是如此。

昌马石窟此行原本不是重点,自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一路走下来,下一个目标应是东千佛洞,由于时间紧,昌马石窟本来是准备割舍掉的,然而,在同行学友的坚持下,我们于前一天晚上驱车4个多小时,从敦煌赶到了玉门,为第二天观看昌马石窟赢得了时间。

 据说,昌马石窟原有24座窟,1932年大地震过后,只有4座洞窟幸存。八十年代开始,对仅存的4座洞窟实施了封闭式保护,从此深藏闺中,隐秘于世。目前的昌马石窟,正在进行崖体加固,仍不对外开放。一番周折后,由工作人员陪同,又驱车一个多小时,我们被特许进入到了正在施工中的昌马石窟。





网络上有关1932年昌马大地震的记录:


昌马石窟,距离甘肃玉门市区约70公里处的崖壁上,距离地面约二十余米高的山崖中央。穿过密密麻麻的脚手架,沿着陡峭的台阶,手脚并用地爬上山崖。

昌马石窟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1、2、3、4,四个洞窟,窟门还是老式简易木门。1号窟内平面呈方形,窟内四壁空空,仅墙面局部有隐约的壁画痕迹,且模糊不可辩。


第2窟为圆拱形窟门,窟门侧面有残存壁画,由于常年风吹日晒,现已漫漶不清。


进入2号窟内,立刻眼前为之一亮,不大的洞窟满满当当地绘满了壁画,色彩颇为艳丽,与窟门口的壁画形成了鲜明对比。窟内为中心塔柱型,两侧及中心柱后留有券型甬道,把石窟分成了前后室,前部为拱形顶,后部为平顶,中心塔柱正面开拱形龛,其它三面均有开龛,佛像已无存。窟室形制及壁画风格与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的早期洞窟风格类似,因此也被民间称为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


前壁门顶正中画一身菩萨,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莲座上,服装奇异,饰物繁杂,左手持扇,右手捧宝珠。窟门两侧,南画文殊,北画普贤,分乘青狮、白象。正壁上方画有七佛,后室中心柱龛内画坐佛,两侧各有胁侍菩萨。甬道壁面画赴会菩萨12身,窟顶画捧物飞天,左右各4。壁画颜色以青、绿、红三色为主,尤以大片石绿居多。壁画线条流畅娴熟,形象准确,画师用笔多为铁线描,间或有琴弦描和游丝描技法。菩萨的脸部和手部用赭红描绘,更接近于肤色。除胁侍菩萨外,大多菩萨形像为男性,脸部画有胡须,而且多身为露齿菩萨,这在其它地方的壁画上并不多见。
















许多地方有被后人重新描绘的痕迹,如菩萨身上的圆形饰物的轮廓,明显被人用墨描过,显得突兀而粗劣。




四壁上方画垂幕式条幡,窟顶画牡丹或莲花团花图案。






3号窟和4号窟是连体窟,共用一个窟门,3号窟内空空如也,似乎是个禅修窟或者僧房窟。

窟门右手边是一个狭长的甬道,甬道低矮须弓身才能通过,穿过甬道即是4号窟,4号窟同2号窟相似,同为中心塔柱窟,四壁及窟顶满绘壁画,


窟内壁画较2号窟色彩浅淡,线条清晰娴熟,用笔严谨,风格与2号窟类似,或为同一群工匠中同门画师所画,用色以赭红和石绿为主。菩萨服饰同样华丽繁杂,面露笑意,显得更加平易近人。











昌马石窟因大多数洞窟已毁坏,又无确凿资料可据,石窟开凿的年代一直不确定,大多以为开凿于五代宋初,但据近期网络报道,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最近在昌马石窟发现了一部分北魏壁画的遗迹,将其开凿年代上推至北魏或更早的十六国时期。

窟内现存壁画的年代,从绘画风格来判断应为西夏时期。壁画的艺术价值极高,昌马石窟的壁画已经被选入《河西石窟图谱》。

昌马石窟,处于连接丝绸之路东西的关键位置,同时受到来自于西域、中原以及河西地区佛教开窟造像的影响,同新疆地区、河西地区、肃南地区的石窟一定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日,从招标网招标公告获悉,此次昌马石窟的加固维修由玉门市文化体育局投资114万余元,敦煌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承揽工程施工,相信不久的将来,昌马石窟会以崭新的面容迎接人们的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