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两位大学教授,曾长期从事扶贫工作,工作中他们发现:对于很多穷人,即使给他一笔钱,也会很快用光,继续贫困。
通过大量的研究,两位教授发现了问题的症结——稀缺心态。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穷人思维”。 稀缺很简单,就是东西不够。资源稀缺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会导致“稀缺心态”。因为缺钱,就不得不每天想如何挣钱省钱,忽视了其他事情;因为没时间,就只能推掉其他事,专注于手头的工作……越没钱,越没有理财规划;越穷困,越没有长远眼光,都是稀缺心态在起作用。 怎么跳出稀缺心态带来的恶性循环呢? 建议一:节约带宽 减少需要做决定的事情,减轻大脑负担。至少不要为了几块钱斤斤计较,为了省几块钱浪费大把时间。扎克伯格每天穿同样的T恤,就是为了减少选择的麻烦。相反,将目光从稀缺的东西上移开,多看看可以长期累积的价值。 建议二:留有余闲 即使缺钱,也要留一部分用于储蓄,尽量不过度透支。时间上也是如此,不要把日程表排得太满,按时休息放松,定期让自己放空、无所事事一会儿,会扩宽大脑的带宽,让人更加高效。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这份余闲,用于精力管理、时间管理,把自己从稀缺中解救出来。 建议三:投资长期价值 这个“投资”,可以指金钱上的投资,每个月拿出一定的钱用于理财;也可以指投资自我,定期拿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和参加培训。 建议四:设置提醒 稀缺的人常因为带宽负担太重,而忽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设置提醒是非常必要的。要健身,就设置好定时提醒;要存钱,就设置好自动转账,将每月的工资自动划一部分用于储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