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技术要点

 昵称62246599 2019-02-18
长牡蛎,又称太平洋牡蛎,在日本称真牡蛎,是广盐性、广温性的牡蛎品种。由于它具有味道美、个体大、生长快、适应性强、产量高的特点,是目前世界上牡蛎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  

  连江县1982年从日本引进长牡蛎种苗试养,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长牡蛎养殖已发展到近20000亩,形成了浅海开发的一大产业,同时人工育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艺逐步完善,生产的苗种除供应本县养殖外还售往广东、浙江等地。  

  本文作者通过几年的长牡蛎人工育苗实践,对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控索,现将育苗过程中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受精卵的获得  

  1.1阴干、流水催产:选取自然海区或海水池塘暂养性腺成熟的产贝,经阴干、消毒后摆于育苗池内流水刺激。流水的方法有进水阀门直接流水或用水泵冲击等,性腺成熟的亲贝经1小时的流水刺激就能排放精卵。在亲贝产卵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及时剔除雄体,以免使多余的精液影响水质。产卵结束后,捞起亲贝加新鲜海水在微冲气条件下孵他,受精卵孵化密度控制在10个左右/ml。上述阴干、流水法催产,只要亲贝性腺足够成熟,就能达到良好的催产效果。  

  1.2性腺解剖法:将亲贝剖开,挤出精卵在容器中人工授精,雌雄比依亲贝个数计算为10-15:1。受精后,需用清洁海水经过几次洗卵后才可入池孵化,孵化方法和要点如上,由于操作相对不便,在生产中当亲贝性腺成熟度不好或不整齐时采用此法。  

  2、 浮游幼虫培育  

  受精卵在孵化池内发育到D型幼虫后,由孵化池虹吸上层较优质的D型幼虫到培育池内培育,幼虫密度为4-5个/ml,在整个浮游幼虫期依幼虫生长发育和成活状况,常采用继续分池稀释2-3次的方法。先采用加水法,满池后开始换水,1/4-3/5。育苗期间的饵料以多品种混合使用为好,常用的藻类有云霄微型藻、在角褐指藻、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等,投饵量视培育水温、换水量、幼虫密度、摄食情况、池水混浊度、育苗池光强等情况而定。浮游幼虫前期应少投,后期可多投;幼早虫密度小的应少投,大的可多投;池水混浊的应少投,清的可多投;光照在500Lux以下时应少投,在1000-2000Lux的可多投;投云霄微型藻、扁藻的应少投(消化略差),凤金藻、角毛藻为饵的可多投;换水量小的应少投,大的可多投。不同藻类的使用方法以金藻、角毛藻为主辅以微型藻、扁藻的饵料毓育苗效果较好,如1999年7月上旬连江县官坞育苗场有一批太平洋牡蛎育苗,在水温27-28℃、海水比重1.020、幼虫密度3-1个/ml、光照1000-2000Lux的条件下,日投牟氏角毛藻2-3万/ml,幼虫生长快,从D型幼虫发育到个别出现眼点只需11d,在第13d就可投附苗器,附苗效果也很好。有时在育苗过程中,由于生物饵料培养出现意外,无法多品种混合使用而单独投喂云霄微型藻的,虽然也能继续生长发育,但是常常表现为生长发育缓慢,延长眼点出现时间,附苗效果也受影响。  
  3、稚贝培育  

  当幼虫出现眼点达505以上时可投经漂白粉消毒清洗干净的长牡蛎壳为附苗器,为使幼虫附着均匀投壳后要适当加大充气量,日换水两次,换水量由2/3增加3/4。幼虫变态附着后摄食量明显增加,应加大投饵量,日投饵由二次增加到三次,以云霄微型藻、青岛大扁藻为饵料系列的日投云霄微型藻8-10万/ml、青岛大扁藻0.4-0.6万/ml。幼虫附着后3-5d长出次生壳变态至稚贝,再经2-3d的培育可出池下海暂养。在稚贝出池下海前功尽弃-2d,在育苗池内采用排水干露炼苗,可使稚贝附着更牢固,能提高稚贝下海后的成活率。  

  4、附苗器的处理  

  目前多采用长牡蛎壳为附苗器,由于牡蛎壳上附有较多的藤壶等附着物,一定要清除干净,彻底洗净,有条件的将贝壳在海边沙滩上让海浪冲刷几天,效果更佳,然后用漂白粉消毒、冲洗后方可使用,否则投放附苗器后因附着物腐败分解使池水氨氮升高,水质败坏,影响幼虫附着率。  

  5、病虫害防治  由于目前浅海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水产养殖自身污染日趋严重,养殖生物的病虫害不断发生,长牡蛎人工育苗中的病虫害也相当突出。在水质不良的地方,育苗用水经漂白粉处理、硫氮硫酸钠还原后使用仍解决不了幼虫下沉死亡的问题;水质稍好的地方,也出现由弧菌等引起的幼虫面盘脱落、面盘纤毛粘有流域物、体内有球孢子虫寄生使幼虫下沉等症状,造成人工育苗成活率低,尤其是后期幼虫变态附着率很低,而且附着后的幼体易脱落死亡。笔者认为从微生物区系变化的角度考虑,当某一养殖品种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自然海区常常产和相应的致病菌,所以太平洋牡蛎育苗场最好建在远离该品种养殖区的地方,而已建在太平洋牡蛎养殖区附近的育苗场,除了对水质加以处理,尽量满足幼虫、附着稚贝所需的生态条件外,在病害出现之前适当使用广谱、高效、低毒的抗菌素处理水体作预防,有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药物用量,次数不得超过两次,否则会对幼虫的器官造成伤害致使幼虫下沉死亡。而对附在幼虫体表的寄生虫,用硫酸铜、敌百虫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对体内的寄生虫目前尚无良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