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删人从不眨眼

 双木自媒 2019-02-18

删人有标准,手下不留情。

我有6个手机(小米和华为都是双微信系统),8个微信,平均每个号四五千人,将近四万好友,我平时只带两个苹果手机在身上,亲自管理两个微信,1万好友。

说的好听点,我发一条朋友圈,相对于一个小型报刊,不好听点,我的8个微信就是一根巨型电线杆,一眼望去,柱子上贴满了牛皮癣广告。

这一万好友,已经让我觉得“时间被占用太多”,有时候莫名其妙会让我产生焦虑感。

所以我逐渐养成了“定期删人,清理票圈”的习惯。

我删人不是瞎删,有原则的,设置了几条标准, 满足其中一两条条的,就不删。

比如关注喜欢我的读者,有自我介绍可以备注职位的,线下见面沟通过的,朋友圈没有对我屏蔽的,有印象聊过天知道他的身份的,交换过名片的客户和潜在客户,一些付费社群的群员,常給点赞评论可以相互赋能的。

即便我删人很勤快,还会存在大量“尴尬”好友。不联系,不删除,不互动。

事实证明,我的清理是不够狠的。

有个朋友无意扫了一眼我的微信朋友圈,默默说了句:“你这个圈没什么看头,全是广告。”

确实是,所以我几乎不太刷圈了,只关注少数星标分组的人。统计了一下,我真正有兴趣关注的只有200人。

什么时候,微信朋友圈可以降级到仅有200个名额,仅对200对可见?

表面上降级,实际上升级。

如果没有自媒体属性,我希望我的朋友圈只保留200人。

大家旗鼓相当,知根知底,互相关注,一起进步,一片和谐,全是正能量。

2

味道相通,气场相吸。

很多人的朋友圈,看一眼就知道是在哪个层级,只有味道相通,气场相吸的人才能混到一块去。

说的现实点,你朋友圈大部分人对你是毫无价值的,他们的存在只会干扰你关注你想关注的东西,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也会被屏蔽掉。

学会做减法,追求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理论上,你是做什么的,你就会混什么圈子,你就是什么样的人。要狠,不要情怀。

我是做企业新媒体营销服务的,服务的多是中小企业,行业龙头或上市公司,业余做自媒体写文章也吸引了不少同频的读者,说的势力一点,我的确只会留下:

“对我有价值有帮助有用的人,或者我对他们有价值有用,可以彼此成为朋友的人,其他,一律删除,绝不心软。”

也会有纠结无力的时候,毕竟每天都有新的读者加过来。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有些人我一时无法判断,他是客户?潜在客户?读者?同行?是不是应该先圈养起来再说?

这是不够心狠的表现。

“时间”对于我们这类创业者来说, 是最最最宝贵的东西,甚至越来越贵。让我浪费时间去看一个low逼发的广告,和他聊天,多说一个字,我自己都会鄙视我自己。

时间最值钱,付出时间却得不到期望的回报,焦虑就是这么来的。

我只愿意把时间发在我想服务的客户,我想维系的朋友家人,我觉得有价值的人身上,如果不这样,如何聚焦,如何专注,让客户更满意?让朋友真正走进内心?让自己更快成长?

简单,纯粹,干净也是一种能力。

正如极简主义者佐佐木典士曾说:你的时间有限,请不要为杂物而活。

3

圈子不同,不要强融。

我的朋友圈也有咪蒙,罗振宇,吴晓波等大咖,平时从不轻易互动,也不敢打扰,偶尔想给人家点个赞,也会克制再克制,因为知道大家不是一个量级的。你的存在,对于别人可能是打扰。

残酷的说,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才能走的长久,经济对等,思想对接。差距太大,圈子不同,别强融,好好做好自己就行。

要想和大咖互动,得让自己成为大咖,跪舔是下下策,跪舔是想走捷径,获取快速上升的门票机会,其实,很难。

提升自己,修炼内功,吸引同频,相互赋能才是正道。

我有个朋友,她的微信只有29个人,都是见过面的朋友。她几乎不更新朋友圈。

我问她会不会和社会脱节?她说,每天都生活得平静又幸福。非常自在轻松,一点也不焦虑。

我有些羡慕她,有些怀念没有微信的年代,那时,我们不会看到这么大的世界,没必要装逼,也没必要这么卖力做营销,不用和这么多人一起竞争,不用这么用力揣测一个人的喜好和人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