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心法宝藏系列( 1)

 为什么73 2019-02-18

《辞世偈》

洞山良介祖师

学者恒沙无一悟,

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

努力殷勤空里步。

祖师简介

洞山良价(807-869),唐代越州会稽人。幼时依止五泄山灵默禅师出 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 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遍参南泉、沩山等大德,最后归心云岩昙晟,并见道开悟;后建立江西洞山道场,倡“五位君臣”之说,其弟子云居道膺、龙牙居遁等二十 余人,皆为日后的佛门龙象。而亲承法脉的曹山本,与洞山良价合称为曹洞宗,和沩仰宗“五位君臣”之说,其弟子云居道膺、龙牙居遁等二十 余人,皆为日后的佛门龙象。而亲承法脉的曹山本,与洞山良价合称为曹洞宗,和沩仰宗及临济宗成为当时法门最隆盛的宗派。咸通十年示寂,敕谥“悟本禅师”。 著作有《宝境三昧歌》“悟本禅师”。 著作有《宝境三昧歌》、《玄中铭》、《洞山语录》。

笔记

“学者恒沙无一悟”,古往今来,学佛者多如牛毛恒沙,奈何悟道者却如凤毛麟角。这是为什么?“过在寻他舌头路”,心外求法!其错误在于在别人的 舌头上找路,执着于别人的话头、公案、经验,却不从自己的心地上用真功夫。正所谓“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修行人如何证悟本来、忘形泯迹?当殷勤努力,而关键在于“空里步”。此之空是真空、是圆空、是大空。“空”与“有” 相对,遮有为空“学者恒沙无一悟”,古往今来,学佛者多如牛毛恒沙,奈何悟道者却如凤毛麟角。这是为什么?“过在寻他舌头路”,心外求法!其错误在于在别人的 舌头上找路,执着于别人的话头、公案、经验,却不从自己的心地上用真功夫。正所谓“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修行人如何证悟本来、忘形泯迹?当殷勤努力,而关键在于“空里步”。此之空是真空、是圆空、是大空。“空”与“有” 相对,遮有为空,其空亦空,即说有空亦空之,是为究竟之大空。修行人应破假空而达真空、呵偏空而入圆空、引小空而归大空,证悟大空大昧。何谓大空三昧?即 不执于空,亦不著有空,照见空与不空 不执于空,亦不著有空,照见空与不空毕竟无相而具一切相之三昧。如果证悟此在空三昧,则住于佛之无碍智慧。

重点

为什么学者恒沙无一悟?祖师有讲现在流行的所谓“能量”吗?

各位亲有好的心法宝贝,请推荐给我们平台,大家共享受。

编者案

此系列文字中,有的部分文字为直接编辑引用。因不知作者是何方神圣,无法联系。请作者联系我们,以补稿费。特此致谢啦!!☆⌒(*^-゜)v)。编者水平差,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另,文中洞山祖师的名字,有写介,有写价。原因不明。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