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洞宗“五位君臣”到底说什么?

 timtxu 2019-12-30

曹洞宗风绵密无比,细入无间,其中以“五位君臣”最为深奥难测。自古以来,后人解读“五位君臣”,众说纷纭,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然而,罕遇真知灼见、领悟祖师深意之作。明末曹洞殿军永觉元贤大师垂暮之年,抱病写作《洞上古辙》,对古往今来错解曹洞宗旨进行拨乱反正。末学不揣浅陋,东施效颦,在学习祖师教导的同时交流心得,或许有助于管窥洞上宗旨。

我们在参学古德言教时,要掌握一些正确方法。好比我们研究历史,那就一定要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评判人物,否则就会得出关公战秦琼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同样的,我们要正确领会曹洞“五位君臣”,至少应具备以下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入乡随俗。我们既然要把握宗门祖师的用意,那就要用宗门独特的眼光去观摩体会。比如教下以法身为极则,宗门则要超佛越祖,踏破毗卢顶门,如果以菩提佛性为登峰造极,则永远无法理解“五位君臣”臻于化境的炉火纯青。

第二,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禅门五家宗风法语各有特色,指代不尽相同。《宝镜三昧》云:“宗趣分矣,即是规矩。” 因而切忌望文生义,张冠李戴,最忌自以为是,信口开河。《参同契》云:“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我们既然要正解曹洞“五位君臣”,那就要回归洞山曹山这两位宗师的语境和他们自己的注解,至少也要参照曹洞系历代宗师偈颂,最好能够上溯石头、药山、云岩这些祖师所传的《参同契》、《宝镜三昧》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曹洞的血脉相连和集大成者。

这些关节说来话长,好了,废话少说,言归正传吧。

“五位君臣”源自《宝镜三昧》“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系曹洞宗开山鼻祖洞山大师所创,目的在于“俾高者不滞于劫外,卑者不落于今时,剪诸见之稠林,截万端之穿凿。”洞山嫡子曹山大师“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故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洞曹宗。”曹山是洞山亲传嫡嗣,子承父业,留下许多注解旨诀,我们解说“五位君臣”,务必回归这两位大师的本怀,依其指南作为公认标准,切切不可自立规矩。

曹洞宗“五位君臣”是通过偏正回互、阴阳变易的方法,含蓄而辩证地展示不同修证境界,与“五位功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洞山祖师还有著名的“三渗漏”、“三路接人”,都是重在勘验和接引学人,而非泛泛空谈道理。而且,“偏正五位”所讲理事体用都是指初悟以后的渐次境界,这与教下习讲有所不同,否则祖师岂不成了讲师?

“五位君臣”至工至妙,除了可以语言文字表达外,还可以通过黑白五图和《易经》三爻五卦演示出来。

曹山大师曾作黑白五种圆相图表示“君臣五位”,其原理是借“黑()”表“正”,假“白()”示“偏”,正不居位,偏不落旁,正偏相资,君臣道合。空劫以前,黑白不明,朕兆未分,无自无他;盘古之后,天地玄黄,混沌既分,有方有位。曹洞祖师采取这种意象譬喻的方式,形象地说明宇宙万象的真实面貌:一方面黑中有白,夜半正明,“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另一方面白中有黑,天晓不露,“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换句话说,一方面全体即用,本来无一物而森罗万象;另一方面全用即体,因果宛然而极无自性。所谓兼带就是不正不偏,体用双彰,理事无碍,性相如如。

黑白未分(用虚圈表示)以前,就是宗门所谓的“向上一窍”、“向上宗乘事”。宗门学者千辛万苦,首当其冲就是为了取证“那边事”;历代祖师苦口婆心,当务之急就是为了让学人证入“宗乘事”。毫不例外,曹洞“五位君臣”也是建构在这个原始基础之上。

黑白既分之后,就有偏正交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一位才分,五位俱彰。好比世间之物,才说前,就有后,才说前后,就有中间左右,所以《宝镜三昧》说“如荎草味”,一草具五味。同时,“正中偏”、“偏中正”这前两位相对未兼,“兼中至”、“兼中到”这后两位相对兼带,只有“正中来”独露无对,妙挟前后四位,呈现两头阔、中间狭的形状,所以《宝镜三昧》说“如金刚杵”(见下图)。

 

     其中:

以黑多白少(  )为“正中偏”,表示正中含偏;

以白多黑少( )为“偏中正”,表示偏中含正;

以中黑外白()为“正中来”,由前二位而登上至尊贵位,然而真如不守自性,佛心不堕尊贵,于是正不居正,转正向偏,偏出于正,偏不落偏,物物上显,头头上明,所以用黑在内而白在外表示;

以全白()为“兼中至”,“正中来”之后,妙印当风,纵横自在,事理无碍,用全白之相表示全体即用;

以全黑()为“兼中到”,此时妙尽功忘,混然无迹,返朴归真,用全黑之相表示全用即体。

宋代惠洪禅师自称“不晓兼中至为何义”,于是擅改“兼中至”为“偏中至”,用来跟“正中来”相对,这是大错特错,受到曹洞正脉元贤禅师的严肃批评。惠洪禅师的错误原因有五:

第一,“正中来”是前后四位的枢纽,前二位入此位,后二位出此位,属于正象至尊之位,不能与他位互相对待。

第二,如果以“偏中至”对“正中来”,则前边有两位,中间有两位,后边只有一位“兼中到”,这就不是金刚杵首尾阔、中间狭的形象了。

第三,“正中来”是内黑外白之相,“偏中至”是全白之相,这两位图相完全不能对称。

第四,“兼中到”是全黑之相,与“兼中至”的全白之相正好相对,你总不能让“兼中到”孤独在后而无伴侣吧?

第五,从三爻五卦看,以正为阳爻,偏为阴爻,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变成三爻,变尽为五卦(详见下图)。其中以上三爻变成水火既济卦,表示“正中偏”;以下三爻变成火水未济卦,表示“偏中正”;以中间三四五爻变成风雷益卦,表示“兼中至”;以二三四爻变成山泽损卦,表示“兼中到”。损益二卦,均出自于中间回互,也就是兼带之义。风雷俱动,象征着兼至的生发作用;山泽俱静,象征着兼到的回归于体。离卦二阳一阴,中虚外明,具有“光明正大”含义,象征着“正中来”,刚好可以用内黑外白的图象表示。五位配五卦,不仅含义完全相合,而且未济卦与既济卦正好相对,损卦与益卦也正好相对,浑然就是天造地设,毫无人力安排之迹。如果把“兼中至”改为“偏中至”,则是大谬不然。

▅▅▅▅▅
▅▅
 ▅▅
▅▅▅▅▅
▅▅▅▅▅
▅▅
 ▅▅
▅▅▅▅▅

好了,现在应该回到核心问题上来了。洞山祖师“君臣五位颂”到底在说些什么呢?

1.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洞山原话)。
  
“正中偏”不是说体中有用,理中有事,而是说初悟时分的景象。曹山点评说“暗里点头”,意为“肯心自许”,又解说为“根尘寂尔,心机泯,色空忘,更无覆藏,全体露现。”

三更初夜月明时,曹山点评说“黑白未交时辨取”,三更为子时,处于前一夜晚和后一凌晨未分之时,初夜月明之前无日无月,学道之人务必向一念未生之前体取本来面目。萌芽未生、无日月、非前后之时,以功明位,是黑,是位,是理,是正。

莫怪相逢不相识,曹山点评说“忘却也,俱拱手去也”,见道之时觅身心了不可得,虽然处处得逢渠,然而能所俱忘,见面如梦相似,正如达磨面对梁武帝时而说“不识”。如果于境强作分别,即落于识阴,背觉向尘,将一真法界割裂而成阴界,今天我们之所以流落生死,就是因为无量劫来背觉向尘。

隐隐犹怀旧日嫌,曹山点评说“今日重什么?这么则不自欺得”,初悟之时,悟迹未除,气力不充,旧习嫌爱犹在,胸中隐隐扰扰,时常不觉自欺,背理就事,属于“正而有偏”状态。

曹山总结“正中偏”颂曰:“白衣虽拜相,此事不为奇。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意思是说,初悟此理顿登初地,如同平头百姓官拜宰相,但并不奇怪,因为这是本来面目,自家原本具足,代代相传“簪缨”,只因一念无明、嫌爱分别而暂时落魄。

曹洞宗中兴名将宏智觉祖师颂曰:“云散长空后,虚堂夜月明。”含苞开放,月朗明堂,正是初悟景象。

2.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还认影(洞山原话)

“正中偏”是说虽然一时悟理,却常为事所迷;“偏中正”则是见道之后不断用功,以理融事。曹山点评说“缘中会也,”又解说为“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水月镜像本无生灭,岂有踪迹?”

失晓老婆逢古镜,曹山点评说“露也,什么模样,别不呈色”,见道之人,“如临宝镜,形影相睹,”万象枞然,明明历历,以位明功,这时是白,是功(勋),是色,是偏。

分明觌面更无真,曹山点评说“即今会也,未有真时较些子”,《宝镜三昧》说:“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古镜前照见的身影不是本源天真佛,而本源天真佛正是眼前那个身影,你如果认为眼前那个身影是本源天真佛,正是迷头认影,才涉是非,便失本真,难契妙道。

休更迷头还认影,曹山点评说“不是本来头,莫认影即是”,我们旷大劫以来执取身心境界,计为实有,烦恼造业而有生死轮回,若能知心是妄则妄本是真,一念回转则念念真如,触境遇缘舍事入理,这是“偏而有正”状态。

曹山总结“偏中正”颂曰:“王宫初降日,玉兔岂能离。未得无功旨,人天何太迟。”意思是说,初悟此理,如同初降王宫,一出生就是太子,但尚未功成名就而登基正位,必须假借功勋保任,不可离开功勋,如果还没到无功用境界,则仍滞于人天。

宏智觉祖师颂曰:“白发老婆羞看镜。”莫认梦中情人,一场风花雪月。打破镜来,彼此相见。

3.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洞山原话)

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大悟十八回,小悟无数回,经过“偏中正”、“正中偏”的悟理除习之后,转功入位,证得法身,获自受用三昧,进入“正中来”。此尊贵位不可触犯,犯则有过,所以曹山点评说“过也!”

无中有路隔尘埃,曹山点评说“无句中有句,相随来也,不相借,”无中,是无句,是性,是正位;有路,是有句,是相,是偏位。无中有路,正中有偏,天然妙道,不向人借。如果证得法身而不知转身,洞山称之为“见渗露”(机不离位,堕在毒海),曹山称之为“尊贵堕”,云门称之为“光不透脱病”;证得法身也知转身,但尚未入尘垂手,依然如隔尘埃。

但能不触当今讳,曹山点评说“尽大地无第二人”,这位“当今”皇上是位孤家寡人,不与群臣为伴,不与万法为侣,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净裸裸,赤洒洒,不可当面抵触,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近,近则被烧伤面门,你才有丝毫微细念动,就落入阴界了。

也胜前朝断舌才,曹山点评说“叮咛不得,”南泉老人说:“不可道着!道着即头角生。”任你巧舌如簧,开口即错,不如不触犯为好。隋朝有位辨士,名叫李知章,只要他参与辩论,大家无不张口结舌,因此被人称为断舌才。

曹山总结“正中来”颂曰:“子时当正位, 明正在君臣。未离兜率界,乌鸡雪上行。”意思是说,见道行道之后证得法身,登基正位,如君视臣,如臣奉君,不可违背,不可触犯,不堕尊贵“兜率界”,转正就偏,不知不觉向“雪上行”来。

宏智觉祖师颂曰:“霜眉雪鬓火中出,堂堂终不落今时。”正不居正,偏不落旁。

兼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洞山原话)

“正中来”处于枢纽位置,虽得法身,不居正位,转位入功,落草入俗,理事双彰,正偏兼至,到达“兼中至”阶段,曹山点评说“有句中来”,又解说为“冥应众缘,不堕诸有”。“兼中至”与“偏中正”不可同日而语,后者仍需以理融事,舍事入理,长养圣胎,偏而未圆;前者理事无碍,功位齐彰,透脱法身,得他受用三昧。

两刃交锋不须避,曹山点评说“主客不相触,彼彼不伤,箭箭相柱,脉脉不断”,曹山曾说:“乃至世间粗重之事,但知有便得,不要免!免即同变易去也!”此时宾主问答,不负来机,作家相见,虎口横身,纵夺收放,不涉一毫拟议,自然不至伤锋犯手。

好手犹如火里莲,曹山点评说“坏不得”,虽然红尘堆里灰头土脸,然而如同火里莲花,不仅毫发无损,而且越炼越鲜亮。

宛然自有冲天气,曹山点评说“不从人得,不借也,”彻悟自性即是佛、丈夫、天人师,自有一股冲天气概,不向如来行处行,敢向声色堆里七颠八倒。

曹山总结“兼中至”颂曰:“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意思是说,理事兼至,偏正交参,纵横自在,火焰里结寒冰,秋天里飞杨花,泥牛在水面哮吼,木马在风中嘶鸣,既不可得,又不思议。

宏智觉祖师颂曰:“大用现前,不存轨则。”大机大用,神鬼莫测。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洞山原话)

“兼中至”透过法身,功位齐彰,偏正并举,理事无碍,庄严国土,成熟众生,在教下已然登峰造极,但在宗门却是稍逊风骚,略输文采,直须功位俱隐,偏正匿迹,事事无碍,臻于化境,这才是“兼中到”的无上境界,曹山点评说“妙挟”(虽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无踪迹可寻,是为妙不可言),又解说为“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不是心,不是境,不是事,不是理,从来离名状,天真忘性相。”
      不落有无谁敢和,曹山点评说“不当头”,路逢达道人,莫将语默对。《宝镜三昧》说“有句无句,终不得物,”如果落于有无,洞山称之为“情渗露”,因为滞在向背,见处偏枯。“兼中至”犹有偏正痕迹,偏则有语,正则无语,“兼中到”则混然无迹,功在临时,看语来势,或答不答,不负来机,妙在佳致

人人尽欲出常流,曹山点评说“有什么出头处?动则死!”至人只是个常,平常心是道,有趣即乖,拟向便错,动着就死,趣向真如亦是邪,断除烦恼重添病,闻佛一声漱口三日,谈禅说道满脸通红,不如饥来吃饭,困来睡觉。曹山开示:“不见弥勒阿閦及诸妙喜等世界,被他向上人,唤作无惭愧懈怠菩萨,亦曰变易生死。”

折合还归炭里坐,曹山点评说“更有不入偏正位子语,方难为人。”又说:“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玄最妙。”云门大师曾说:“直饶透得法身,放过即不可,仔细检点将来,有什么气息?亦是病!”你看,坐在法身尊贵处是禅病,这还说得过去;就连“不挂本来衣”、透脱法身、大用繁兴,仔细检点将来也是禅病。可见宗门微细极致之处大不容易。沩山祖师说:“此宗难得其妙,切须仔细用心。”圆悟克勤祖师告诉张商英宰相:“理事无碍境界不堪谈禅,直须事事无碍才好说禅。”真净克文祖师作了《事事无碍偈》,说的是“事事无碍,如意自在。”九峰道大师说:“尘中虽有隐形术,怎似全身入帝乡?”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情到深处作弄人,理到极处只是事,还本回源,返朴归真,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曹山总结“兼中到”颂曰:“浑然藏理事,朕兆卒难明。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出神入化到了极处,浑然天成,理事俱泯,朕兆难分,不仅凡夫肉眼欲窥不见,就是过去未来一切诸佛也不敢佛眼觑着,个个亡锋结舌,人人尽皆不识。

宏智觉祖师颂曰:“夜明帘外排班早,空王殿上绝知音。”无人敢安名,无物堪比伦。所谓“有道之君不纳有智之臣”是也!

“兼中到”与“五位功勋”的最后一位“功功”相近,曹山大师又有偈颂“功功”曰:“头角才生已不堪,拟心求佛好羞惭。迢迢空劫无人识,肯向南询五十三(善财五十三参)。”

实际理地清净本然,无正无偏,非圣非凡,离四句,绝百非,以上所说不过方便施设、接引学人而已。

 

附:曹山颂洞山君臣五位旨诀 

曹山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玄虚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玄最妙。要当详审辨明。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洞上之机,贵在迂回。之所以偏正回互,是为了不触犯中道)。此吾宗法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