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上古辙(选)

 千姿百态万花筒 2021-07-13
  

洞山五位颂注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正中偏。就初悟此理时立。理。是正。悟。是偏。三更初夜。黑而不明。表理也。然以月明前显其黑。是黑显时。中便有明。亦犹理必由悟而显。理显时。中便有悟也。有理可见。则是悟迹不除。理尚非真。故虽相逢而不相识。犹不免有旧日之嫌。此位师家多作体中发用释者非是。以洞山意。是正中便有偏。非正后起偏也。详洞曹二颂可辨。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偏中正。就见道后用功时立。功勋。偏也。所奉之理。正也。失晓老婆。表正中之偏。古镜不明。表偏中之正。此位由奉重之力。所见更亲于前。但未能亲造此理。则所认亦只在影象之间。故曰迷头认影。此位师家多作转用归体释者非是。以洞山意。是偏中便有正。非偏后归正也。

  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正中来一位。即是得法身。亦即是正位。前半分。是转功就位。后半分。是转位就功。中间。即尊贵位也。无中。正位也。有路。来偏也。隔尘埃者。以其内方转身。尚未入俗。与尘埃隔也。有作出尘埃者非是。以出字之义。是入尘而后出也。此尊贵位不可犯。犯即属染污。须善回互。能回互。则从傍敲显。有语中无语。无语中有语。故胜断舌才。据曹洞宗旨中载云。隋时有辨士。名李知章。每有辨论。众皆结舌。故人号之为断舌才。此位。后人颂者。多用披毛戴角。入廛垂手等语。皆非。惟曹山颂云。未离兜率界。乌鸡雪上行。深得洞上之旨。后有古德。分此一位为小五位者。最为精密。天童觉有四转灵机。亦是明此。学者不可不知。

  兼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兼中至。就功位齐彰时立。正既来偏。偏必兼正。作家相见之际。明暗交参。纵夺互用。不涉一毫拟议。自然不至伤锋犯手。如火里莲花。而卒无所损也。此乃他受用三昧。即是透法身。即是大机大用。洞山离三渗漏。临济具三玄要。俱不出此。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兼中到。就功位俱隐时立。前兼中至。虽偏正交至。犹有偏正之迹。此则无迹可见。故曰不落有无。盖是造道之极。及尽今时。还源合本。故曰折合还归炭里坐。如佛说究竟涅槃义。乃自受用三昧也。既得此三昧。虽大用繁兴。总不出此。洞山临终曰。吾闲名已谢。正明此旨。九峰䖍云。尘中虽有隐形术。争似全身入帝乡。云门云。直饶透得法身。放过即不可。仔细检点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意。亦在此也。

  按正法眼藏中。载大慧释五位颂一篇。切不可信。如释三更初夜月明前。谓是向白说黑。回互黑字不犯讳。释失晓老婆逢古镜。谓是向黑说白。回互白字不犯讳。诚如彼说。他大死翁答正中偏云。黑漆老婆被白练。又答偏中正云。白头翁子著皂衫。宏智觉颂偏中正云。妇人鬓发白垂丝。又答云。白发老婆羞看镜。自得晖云。白云笼岳顶。终不露崔嵬。皆可责其犯讳乎。且洞宗之机贵回互但如此。又何以出生死乎。学此宗者。请详之。

   汾阳五位总颂

  五位参寻切要知。丝毫才动即相违。金刚透匣谁能用。唯有那吒第一机。举目能令三界静。振铃还使九天归。正中妙挟通回互。拟议锋铓失却威。

  慈明圆五位总颂

  偏中归正极幽玄。正去偏来理事全。须知正位非言说。朕兆依稀属有缘。兼至去来兴妙用。到兼何更逐言诠。出没岂能该世界。荡荡无依鸟道玄。

 

洞山五位功勋

  僧问。如何是向。师曰。吃饭时作么生。又曰。得力须忘饱。休粮更不饥。

  向。谓趣向。然必先知有。若不先知有。向个甚么。答。吃饭时作么生者。谓日用动静之间。不可须臾忘却也。得力须忘饱。休粮更不饥者。言向之专。则不暇计饥饱也。

  颂曰。贤主由来法帝尧。御人以礼曲龙腰。有时闹市头边过。到处文明贺圣朝。

  问。如何是奉。师曰。背时作么生。又曰。只知朱紫贵。辜负本来人。

  奉。如承奉之奉。向而后奉。如人奉事长上。必先归敬。而后承奉。若背。则不能奉。言背者。谓贪合外尘。乃背本分事者也。只知朱紫贵。辜负本来人。言其贪合外尘之事。

  颂曰。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

  问。如何是功。师曰。放下锄头时。作么生。又曰。撒手端然坐。白云深处闲。

  把锄头。是有向奉。放下锄头。是不向奉。由前向奉之功。至此顿忘。故曰。放下锄头也。撒手端然坐。白云深处闲者。谓契入正位也。犹名功者。即涌泉欣。所谓立中功。就中功也。

  颂曰。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趁麒麟。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

  问。如何是共功。师曰。不得色。又曰。素粉难沈路。长安不久居。

  共功者。诸法并兴。故曰共。洞山云。不得色者。乃为前位是一色。诸法俱隐。今位一色消尽。诸法俱现。一色不可复得也。素粉难沈迹。长安不久居者。亦指前一色。不可久居也。

  颂曰。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新。

  问。如何是功功。师曰。不共。又曰。混然无讳处。此外复何求。

  功功者。此功比前尤深。故名功功。洞山云。不共者。由前有共。今则不共。非特法不可得。非法亦不可得也。混然无讳处。此外更何求者。言理事混然。并无藏隐之迹。乃造道之极致。更有何求哉。然犹名功者。以视向上事。则亦属人力造到。是亦功也。

  颂曰。头角才生已不堪。拟心求佛好羞惭。迢迢空劫无人识。肯向南询五十三。

 

洞山君臣五位旨诀

 

  曹山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空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玄最妙。要当详审辨明。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时。有僧出问。如何是君。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如何是臣。曰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如何是臣向君。曰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如何是君视臣。曰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如何是君臣道合。曰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宗法要。乃作偈曰。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出语直教烧不着。潜行须与古人同。无身有事超岐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洞山三种渗漏

  师谓曹山曰。末法时代人多干慧。若要辩验真伪。有三种渗漏。直须具眼。

  一。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明安云。谓见滞所知。若不转位。即在一色。

  二。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

  明安云。谓情境不圆。滞在取舍。前后偏枯。鉴觉不全。是识浪流转。途中边岸事。直须句句中离二边。不滞情境。

  三。语渗漏。究妙失宗。机昧终始。浊智流转。

  明安云。究妙失宗者。滞在语路。句失宗旨。机昧终始者。谓当机暗昧。语中宗旨不圆。句句中。须有语中无语。无语中有语。始得妙音密圆也。

 

曹山四禁

  莫行心处路。

  心有所忻之处。即是偏蔽。虽极其玄妙。亦不可行。必须心心无处所。方是衲僧行履也。

  不挂本来衣。

  本来衣。乃认得法身。而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堕在法身边。必须翻转窠臼。始得妙用全彰。

  何须正恁么。

  道本无方。拟之即失。说正恁么。早不恁么。故不可拟。

  切忌未生时。

  道贯古今。岂局未生。若祗认着父母未生前。一段空寂境界。以为自己。岂不见同安察云。迢迢空劫勿能收。作此见者。乃堕空落外之流。故切忌之。

 

  曹山三堕

  曹山曰。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直须回互。夫取正命食者。须具三种堕。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断声色。三者不受食。稠布衲问。披毛戴角。是甚么堕。师曰。是类堕。问。不断声色。是甚么堕。师曰。是随堕。问。不受食。是甚么堕。师曰。是尊贵堕。乃曰。食者。即是本分事。知有不取。故曰尊贵堕。若执初心。知有自己及圣位。故曰类堕。若初心知有己事。回光之时。摈却色声香味触法。得宁谧。即成功勋。后却不执六尘等事。随分而昧。任之则碍。所以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食者。即是正命食也。亦是就六根门头。见闻觉知。只是不被他染污。将为堕。且不是同向前均他。本分事尚不取。岂况其余事耶。师凡言堕。谓。混不得。类不齐。凡言初心者。所谓悟了同未悟耳。

  正命食者。教中有邪命食。正命食。邪命食。有四。仰口食。下口食。方口食。维口食。是也。正命食者。惟依乞食法。清净自活。是也。今曹山立正命食者。意谓。受一切法。同名邪命。不受一切。是为正命。言三堕者。大修行人。本无所住。然亦暂有所寄。随处自在。如雁过长空。影沈寒水。岂有滞碍哉。故此堕字。是借义。非实义也。五灯会元。于尊贵堕后。复有乃曰食者一段。文义乖谬。予甚疑之。及见后有师凡言堕句。出一师字。方知是后人注释之语。今不概论。姑举其一二订之。如云本分事知有不取。故曰尊贵堕。是堕字作借义说。下文又云。执初心知有自己。及圣位。为类堕。是又作实堕了。其谬甚矣。又曹山云。披毛戴角是类堕。是异类中行。乃后后行径。今则云。初心知有自己。及圣位。岂曹山之意乎。又僧宝传中。亦戴此段。但多为改削。凡十四句。其义仍乖。如首句改云。冥合初心而知有。是类堕。夫初心知有。亦非披毛戴角之意也。又智证传中。谓三堕之名。皆本圣经。乃改类堕。为不断声色堕。其误后学甚矣。今并订之于此。

  明安尝释此三堕曰。此三语。须明转位。始得。一作水牯牛。是类堕。师曰。是沙门转身语。是异类中事。若不晓此意。即有所滞。直是要伊一念无私。即有出身之路。二不受食是尊贵堕。师曰。须知那边了却。来这边行履。若不虚此位。即坐在尊贵。三不断声色是随堕。师曰。以不明声色。故随处堕。须向声色里有出身之路。作么生。是声色外一句。乃曰。声不自声。色不自色。故曰不断。指掌。当指何掌也。

  按曹山云。须具三种堕。是必一念无私底。方能类堕。必不守尊贵底。方能尊贵堕。必透过声色底。方能随堕。是堕之名。乃权立也。今大阳谓此三种。须明转位。是实有所堕。故须转也。与曹山之意大乖。然余考明安别录一书。中载五位颂。洞山五位颂注。又以四宾主配入四料拣。及此三堕之说。种种乖谬。疑为大阳既没。嗣法无人。而伪妄之徒。托名为之。觉范不能察。乃为收入僧宝传中。贻误后学。观者详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