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资治通鉴·秦纪一》(十一)

 liuhuirong 2019-02-18

(十一)

王以(因为)文信侯奉先王功大,不忍诛。

半民:嫪毐事发,吕不韦终受其事牵连,其实这只是一件导火索,或者说只是一个借口。秦王政已经亲政了,并且击败嫪毐,就是经受了检验,实质上获得了权力,怎么能容忍最高权利让他人染指呢,此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更何况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所谓“不忍诛”,实在是时机未到罢了。

十年甲子,冬,十月,文信侯免相,出就国(洛阳封地)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游说)(离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搜捕),逐客。

半民:其实在秦国的自孝公以来的历史上,始终存在着“外来派”与“本土派”的矛盾,只不过,在当权国君的支持下,在秦国一心向东吞并七雄的共同战略野心的引领下,“本土派”发声不大而已,不过发声不大,不代表势力不大。就好像是冰山,露出来的看起来显眼,高高在上,实际上所占并不多;在水下的才是主要的部分。高明的秦国君主一直在动态的平衡着这二者的矛盾:孝公时商鞅变法,惠文王就利用公子虔等,车裂了他;惠文王时张仪主政,远交近攻,武王最终排挤他到了魏国;昭襄王时范睢当权,驱逐了宣太后、穰侯势力,终于不得不举蔡泽而自代,避祸而归。作为卫国人的吕不韦受到排挤,宗室大臣立刻反扑,提出“逐客”之论,原也在情理之中。刚刚当权的嬴政采纳他们的建议,实行逐客令,也是在利用一种势力打击另一派势力的帝王权谋罢了。

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事秦。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关闭)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半民:列述秦史,作为证据,说服力强,四代先王建不世之功,都是因为外来者的贡献。

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臣闻太山不让土壤(细小的泥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效力)诸侯,所谓藉(借给)寇兵而赍(音饥,资助)盗粮者也。

半民:设置譬喻,所爱之物皆产于外国,为什么该爱惜之人才却不能容纳,直指要害;正反对比,逐客就是资敌,道出危害,让嬴政不得不深思。

应该说,李斯的《谏逐客书》确实是一篇富于雄辩文采的难得好文,放在最擅长论辩的纵横家们也不过如此,乃至和孟子相比,也毫不逊色。然而更主要的还是他的话在理,而逐客之令的确是不怎样的命令,甚至是不值一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要想永保新鲜,绝对不能闭关自守、故步自封,而恰恰是外来者才会吹送这股清新的风。秦国的不断进步,不断强大就为后世人们提供了最好的证明。

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骊邑而还。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可以利用的)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终于)兼天下。

半民:金钱开道,利剑随后;软硬兼施,挑拨离间,卒兼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