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向天歌/文 每个人都有姓,姓是表明一个人所生家族的符号,一般很少更改,所谓“姓者系统百世而不便也。”(清代学者袁枚语)。《水浒传》里有一句听来侠肝义胆、很有个性特点的话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然而,经常阅读古籍就不难发现,古人为了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的形势和环境,改姓现象并不鲜见。究其原因,既纷纭复杂,又满含意趣。古人改姓大多出于以下十种隐秘情况和实际需要: (一)变氏——上古时代,姓与氏是有明显区别的。南宋史学家郑樵说得很清楚:“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了西汉武帝时,姓与氏开始混而为一。所谓“变氏”,主要见于先秦时代。这是因为当时姓是固定的,氏则可以变化,有时还变得相当频繁。如木匠的祖师爷公输班是鲁国人又叫鲁班,公输、鲁皆为氏。又如春秋时晋国有位大夫仅见于《左传》的称谓就有士会、士季、随会、随武子、范会、范武子等等。这位大夫多次变氏,前后有过士、随、范三个氏。其余,会为名;季为排行;武为谥号。了解到这些情况,就弄清了诸多称谓实指一人而已,也会明白这位大夫的后代为何有不同的氏。 ![]() (二)避忌——为避忌而改姓,在历史上可谓俯拾即是。具体而言,分为避讳、避祸、避耻多种情况。东汉明帝叫刘庄,为避圣讳,姓庄的就改姓严。如西汉辞赋家庄忌,到东汉明帝时即改称严忌。到魏晋时期,有一部分姓严的人又恢复姓庄。又如唐玄宗李隆基时,“基”、“姬”同音,姓姬的避讳改姓周;“隆”、“弘”音相近,姓弘的改姓共。避祸即躲避灾祸,躲避仇人,躲避迫害。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淫威下,动辄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这样,同姓人迁地改姓,以求免受牵连。如战国时有一个游侠叫田光,他出谋划策,让荆轲去刺杀秦王。后来,秦灭燕国,田光的子孙为了逃避秦王的迫害,就姓光了。因避讳、避祸而改姓,往往与原姓有某种联系。一般而言,因避讳而改姓,大多取字意相近的,如庄与严、恒与常、庆与贺、敬与恭等;因避祸而改姓,大多取音同,音近或字形相近的,如仇与求、伍与五、牛与牢等。显然,避讳、避祸而改姓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总是设法与祖传姓氏保持联系。“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句成语。庆父乃历史上有名的一再制造内乱的人,先后杀掉两个国君。因他犯有弑君之罪,后代耻于与之同姓,便改姓孟。 ![]() (三)赐姓——天子、皇帝赐给臣民姓氏,是一种统治手段,有褒有贬,恩威并施,大致有三中类型。其一:大多赐给“国姓”,即皇帝的姓,以表示皇恩浩荡。历史上数唐朝赐臣属以国姓为最多,其他朝代赐国姓的例子也很多,如郑成功原名郑森,由于抗清有功,南明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因号“国姓爷”。其二:历代皇帝赐姓,并不仅限于国姓。如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本姓马。因随燕王朱棣(明成祖)参加“靖难之役”有功,赐姓郑。其三:强迫他人改姓,进行迫害。如西汉开国功臣英布,年轻时做过强盗,曾受黥刑。后来反叛刘邦遭镇压,其后代被西汉王朝强制改姓黥。所以,英布又称黥布。又如武则天十分热衷于赐姓,她称帝后竟先后给唐中宗和唐睿宗赐姓武,又强令中宗皇后王氏改姓“蟒”,还将起兵反对过她的李姓诸王改姓为虺(音hui,毒蛇)。 ![]() (四)融化——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和定居中国的外国人逐渐和汉族人相融合,民族融合带来了姓氏融化,姓氏融化又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实行民族融化政策,采用汉姓,自己以身作则改姓元。其他鲜卑贵族也纷纷改原来的复姓为音近的单音姓,诸如穆、陆、贺、刘、楼、于、嵇、尉等。共计有118个鲜卑姓改为汉姓。又如唐宋以来,泉州有众多的阿拉伯人来往以至定居。著名的蒲寿庚家族先世是阿拉伯人,几代人在中国居住,便完全汉化了,放弃祖姓改用汉姓“蒲”。 ![]()
![]() (六)合成——夏商诸侯葛伯的后人,旧居琅邪郡之诸县,后徙阳都。阳都先有葛姓,为区别起见,把从诸县迁来的葛氏称诸葛。又如战国时齐宣王有个弟弟被封到母乡(今地不详),他的后代就远取祖先胡满公(舜的后裔)的“胡”字,近取封地名“母”字,改用胡母为姓。 ![]() (七)音讹——因语音变化或读音错误,以讹传讹而改姓。如春秋时,秦灭韩国后,韩国国君的子孙分散到江淮一带的甚多。当地人把“韩”读作“何”,随着读音的变化,这些姓韩的人都改姓何了。又如恭姓音讹为共姓,共姓又音讹为洪姓,虢姓音讹为郭姓,戴姓音讹为载姓等。 ![]()
![]() (九)省文——简省旧姓,从而取代旧姓或与旧姓并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单姓省去原姓的右耳偏旁,这个部首在古代字典中为“邑”部,可见右耳偏旁字体的姓氏大多据地为姓。如孔子弟子曾皙、曾参父子祖上姓(音zeng),省去右耳偏旁改姓曾,类似的还有邾与朱,郕与成,鄣与章,郇与旬等等。二是复姓省为单姓,如马服省作马,钟离省作钟,司寇省作寇等等。 ![]() (十)结婚——因结婚而改姓往往呈现浓厚的封建色彩。在封建社会里,夫为妻纲,妇女地位卑下,出嫁后普遍依附于丈夫的姓,如出嫁前叫王某某,嫁给张姓丈夫,就称为张王氏或张王某某,夫姓冠在前,祖姓放在后,实际上就改姓了。与此相反,“赘婚”即男子嫁到女家常被世人讥为“人之疣赘,是剩余之物也”,往往要改从妻姓。甚至寡妇住在夫家,招后夫承当前夫门户,入赘者也要改姓前夫之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