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阳要药论附子(下十五)

 养慎堂主 2019-02-18

二、各家医案

(一)过敏性哮喘案——小青龙汤加味

陈某,男,28岁,农民。2010年9月9日就诊。

患者素有过敏性哮喘病10余年。遇寒冷及阴雨气候,哮喘加重,平时最怕寒冷,夏天亦着秋衣线裤,两膝盖以下冰冷,冬季通夜睡不暖,用皮护膝套绑在膝上御寒,否则,痛苦难忍。现症见:面色无华,虚浮无神,饮食不佳,平素喜热食而恶生冷。此次感受寒邪之后,出现恶寒发热,口干不渴,无汗而喘息,哮吼可声闻于户外,不能平卧,头紧痛,全身酸痛,剧烈阵发性连续咳嗽20余声,才能吐出少量泡沫样痰,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浮紧细数。证属外寒内饮。治宜温阳散寒,化痰平喘。方用小青龙汤加味。药用:

附子60g,干姜30g,炙甘草30g,紫石英30g,麻黄15g,细辛10g,桂枝24g,杏仁15g,厚朴15g,露蜂房10g,五味子15g,旱半夏24g,射干15g,茯苓30g,葶苈子30g,白术15g,肉桂15g,生姜30g,大枣10枚。3剂。

用法:方中前4味药,外包先煎2小时,然后再下余药,水煎而成,每天1剂。

二诊(9月12日):服上方3剂,夜间咳喘哮鼾声均有好转,可以睡至2小时。前几天阴雨夜间着凉,咳喘也没有加重。感觉身体轻松,闻到烟味也未发作。效不更方,原方3剂。

三诊(9月15日):这几天夜间没有出现阵咳,但感觉咽喉发痒,口中发黏,口鼻发干,饮食增加,精神气力饱满,服用6剂中药后,如同常人一样。调整处方。药用:

附子30g,干姜15g,炙甘草24g,紫石英30g,麻黄12g,细辛10g,桂枝15g,杏仁15g,厚朴15g,露蜂房10g,瓜蒌皮15g,川贝15g,射干15g,茯苓30g,葶苈子30g,陈皮12g,半夏15g,党参15g。3剂。

用法:方中前4味药,外包先煎1小时,然后再下余药,水煎而成,每天1剂。

四诊(9月18日):症状继续减轻,身体逐渐恢复。然后约共服30余剂。

随访:后来同常人已外出打工,又服培元固本散半年,增加免疫力,扶助正气,一直没有感冒过。

【按语】患者在就诊前,病魔缠身已10余年,几乎已成为废人,特别是10年来哮喘多在夜间发作或加重,从未间断过。仅服中药6天,患者就可骑车到医院就诊,病人看来真是奇迹出现。其实,火神派扶阳理念,针对这样的情况,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其阳虚的问题,正气足,阳气充,一切阴邪可散,因而能取得良好的临床近期与远期效果。(陈守义老师亲赠医案)

(二)类风湿关节炎案——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张某,女,27岁,干部。2010年7月10日就诊。

患者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数年余,并测出类风湿因子阳性,久治疗效不佳。现症见:面色zaozi009白,倦怠乏力,精神不佳,饮食较差,形寒怕怜,天气小暑还着秋衣秋裤,冬季手足膝关节冰凉,左手无名指、食指关节肿大、肢节粗,右手中指关节肿痛、按之痛,肘腕关节痛,右足踝关节肿痛,后半夜痛甚,月经提前或多或少,二便正常,舌淡红胖、边有齿印、苔白润滑,脉象沉缓无力、尺脉更弱。证属阴盛阳虚,血脉凝滞。治宜扶阳抑阴,温通经脉。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药用:

制附子30g,川乌头30g,干姜30g,炙甘草30g,蜂蜜100ml,黑豆30g,黄芪120g,细辛20g,麻黄15g,桂枝45g,老鹤草30g,豨莶草30g,防风30g,川牛膝30g,穿山龙50g,制南星30g,全虫10g,蜈蚣2条,白芍30g,独活30g,木瓜24g,川芎15g,当归15g,桑枝30g,生姜15g,大枣10枚。20剂。

用法:上药前6味外包先煎1小时,再下余药,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8月8日):服完药后,各关节肿痛都有好转,但阴雨天仍觉隐痛不适。脉舌如前,这次月经量多,10余天方净。观其脉症,脾气虚明显,上方加人参10g、炒白术15g、砂仁15g,余用同上,20剂,用法同上。

三诊(9月11日):服药之后,原来肿的地方仍有点粗,但基本不痛。夜间及阴雨天也不感疼痛,饮食增加,面色已转红润,体重增加,精神心情均好。同上方10剂。

四诊(9月22日):服完药后,身体逐渐强壮,症状已完全消失,关节活动自如,准备过了节上班。为巩固疗效,原方10剂。嘱其每3天服药1剂。

随访(2011年6月5日):出差专程表示感谢。

【按语】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围。痹者,闭也,风寒湿邪,多乘虚而入,留滞于关节,从而影响到气血与筋脉的运行和活动。女性容易发生此病,多与其经期生产之后,气血亏虚之时,受寒而邪入,痹阻人体之关节之处。陈氏治疗此种痹证,常以乌附麻辛桂姜汤合乌头汤二方加味,重用乌附以祛寒邪,重用黄芪以扶正气,乌附重在温通,黄芪重在助补气,结合除湿、化痰、益肾等法,循序渐进,持久服药才能见功。积40余年应用体会,非持久难以见效,非重扶阳益气难以开痹见功。(陈守义老师亲赠医案)

(三)长期低热案——四逆汤加味

吴某,女,43岁,市民。2011年3月27日就诊。

患者低热半年,体温多在37.3~37.5℃左右。低热多在下午出现,到亥时逐渐减轻消退,感冒接连不断,打针输液不见好转,时有畏寒怕冷,各种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现症见:低热之时,伴背部恶寒怕冷,易出汗,夜间睡醒后亦有少量的汗出,倦怠乏力,不耐劳作,形寒怕冷,气短懒言,纳差腹胀,二便尚调,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象沉缓无力。证属脾肾阳虚,外束风寒。治宜温阳散寒。方用四逆汤合补中益气汤化裁,药用:

附子30g,干姜30g,炙甘草15g,桂枝15g,黄芪30g,炒白术15g,升麻6g,柴胡6g,当归10g,人参15g,陈皮10g,砂仁10g,细辛9g,干姜15g,大枣5枚。3剂。

用法:上药前3味外包先煎1小时,再下余药,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3月31日):服药后大便有些溏,体温稍下降,下午4点半体温36.9℃,四肢末梢仍凉出汗。原方附子加至60g,再加吴茱萸12g。3剂。

三诊(4月3日):精神好转,倦怠乏力减轻,睡醒后不再出汗,背部稍恶寒,下午5点10分体温36.3℃,原方3剂。

四诊(4月6日):因洗头而着凉,随后感觉恶寒怕冷,出汗,汗后背冷更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证属风寒外感,营卫不调。治宜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加味,药用:

附子30g,干姜30g,炙甘草24g,生姜30g,桂枝30g,白芍24g,黄芪30g,炒白术15g,党参24g,细辛6g,紫苏15g,山萸肉30g,大枣10枚。3剂。

用法:上药前4味外包先煎1小时,再下余药,水煎服,每天1剂。    

五诊(4月9日):服药后,体温36.2℃,腰痛,畏寒怕冷。上方加肾四味(枸杞子、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各15g。5剂。

六诊(4月18日):外感症状明显好转,怕冷已明显减轻,下午体温一直没有再升高,上午仍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过午后精神逐渐好转,晚上倒很精神,饮食量增加,舌质淡胖、苔白润,脉象沉缓。证属外寒已除,脾肾阳虚明显。治宜益肾健脾。方用四逆汤合回阳饮加减,药用:

附子30g,干姜30g,炙甘草15g,生姜30g,砂仁10g,红参10g,肉桂15g,山萸肉30g。5剂。煎服法同前。

随访:身体如常人。可以干家务活。低热未有反复。

【按语】陈氏近几年来,一贯认同“扶阳助正,回阳返本”治疗法则,治愈多例这样长期低热久治不愈之病人,临床疗效显著。可见,学习好扶阳理论,运用扶阳理念可治疗多种久治不愈的三阴证疑难杂病。(陈守义老师亲赠医案)


特别提示:

        傅文录扶阳医学初级培训班暂时告一段落,由于信息传递原因,还有很多朋友想学习而没有赶上机会。兹准备2019年“五一”和“十一”假期前后举办两次中级培训班,继续深入讲述《扶阳医学传真录》内容;2020年高级班将讲述《扶阳治病次第学》相关内容(时间待定)。有兴趣学习、跟诊的朋友请尽快跟本人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