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口臭:细辛散+薄荷粥 第一个方法是个中药方,从调理脏腑入手,中药在治疗口臭方面效果很好。 取细辛、甘草、桂心各1两,将这几味药磨成粉末状,每次取5克放入热开水中,搅匀服下,每天服用3~4次。 将这3味药放在一起调制成的“细辛散”治疗口臭的效果奇好。 第二个方法是个食疗方—薄荷粥,我们平时在家还可以通过这个食疗方法来改善口臭。 将摘下来的薄荷叶30克洗净备用(如果没有新鲜的叶子,干的也可以,10克左右),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煎熬,并去渣留汁待用。然后,接着将粳米50克淘净,加入前面留取的薄荷汁中,煮至米熟即可食用。 薄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够消除胃部的炎症,同时它能够增加胃黏膜的供血量,改进消化功能,最终改善口臭的情况。 二、治冬季感冒:山药汤 冬季的感冒多是风寒外感,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寒邪挟风,会打喷嚏,流鸡蛋清一样透明的清鼻涕、浑身发冷、怕风、呛咳、头疼、手脚冰凉、鼻音重。我最常使用的一个方子是山药糊糊。 做法: 干怀山药片50克,熬水,开锅30分钟,喝山药水。或者用怀山药粉30克,先用一点温水,将山药粉调成糊糊。 然后用刚刚烧开的开水,猛地冲下去,然后用调羹不断搅拌,这样山药粉就变成了像藕粉一样的糊糊,放温,喝下去,多披件衣服,让身体微微出汗就可以了。 三、治过敏性鼻炎 葱白生姜汤+玉屏风散+按摩迎香穴 冬季天冷,过敏性鼻炎发作更难受了,流清鼻涕、打喷嚏、鼻塞、鼻痒……怎么办? 缓解流清鼻涕:葱白生姜汤 厨房的食材葱白和百合,就可以缓解“流清鼻涕”的症状。葱白靠根部切3段,每段大约5厘米,百合30克,适量加些生姜、蒜和盐,煮水喝。 内服调理体质:玉屏风散 生黄芪20克、炒白术15克、防风10克,煮水喝。 这就是著名的经典方玉屏风散。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在药店买成药服用,它有益气固表,增强抵抗力的作用。 通鼻窍:按摩迎香穴 还有个更简单的,就是按摩三个穴位:迎香穴、鼻通穴和上星穴。 用食指指腹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揉迎香穴(鼻翼两侧)80次,可通鼻窍,散郁热;用拇指和食指放在鼻通穴(迎香穴上方紧挨着)上下点按;可用筷子一头点按上星穴(发际正中上一寸),可通鼻窍,治疗流涕。 四、治老寒腿:用足浴桶泡泡 威灵仙、伸筋草各30克 桑寄生、当归、丹参、鸡血藤各20克 白芷12克 秦艽、苏木、羌活、独活各15克 每天晚上把药熬好后,把药渣捞出来,在药汁中加入适量热水就可以泡脚了。嫌这样麻烦的话,也可用开水把这些药材泡上半小时,用药汁泡脚,但药效会差一些。 五、治口腔溃疡:喝甘草泻心汤 生甘草10克,黄芩、干姜、半夏各9克,大枣3枚,黄连3克。熬水喝。 在用这个方子的同时,每天三餐过后,一定要用淡盐水漱漱口,把口腔里的细菌杀一杀。 六、治落枕:按后溪穴和外关穴,1分钟就缓解 前不久,正在学驾驶的小陈在驾校待了一天,晚上又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第二天醒来,脖子不能动了。来医院后,小陈跟我说,以前自己也落枕过,但从没有像今天这么严重,脑袋一点都不敢动,就是转个脸都疼得钻心。 我拉了个椅子让他坐下,又拿了两根针,在他的患侧后溪穴(微握拳,第五指关节后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和外关穴(手背腕横纹上两寸)上扎下,并捻动了几下,然后对小陈说:“你试着转转头吧。” “疼死了,我动不了。” 我鼓励他:“别怕,你试试。”小陈将信将疑地试着一转,发现头可以轻轻动了,又转了几下,不疼了。 重掐后溪穴、外关穴这两个穴位5分钟可解一时之急,一般会得到缓解。如果还不行,再去医院诊治。 七、治失眠:甘麦大枣汤 配料:淮小麦60克,大红枣15枚,甘草30克。 制作:将淮小麦、大红枣、甘草放入锅,加水4碗,煎煮至1碗约200毫升。 用法:每日2次,每次100毫升,早晚服用。 功效:养心除烦,改善睡眠。 八、治老胃病:喝点藕粉 胃病大多是胃黏膜损伤的疾病。用藕粉调服三七、白及粉来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的恢复。很多患者在汤药以及藕粉调服三七、白及粉的治疗下,病情得到了控制、缓解。 具体用法如下:白及粉、三七粉各3克,加入适量藕粉,温开水调匀,空腹服用,早晚各服一次即可。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胃病是一个慢性疾病,往往治疗周期比较长,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耐心地治疗。 九、治水肿:喝点鲤鱼汤 方法:用一条鲤鱼,去内脏和鱼鳞,然后用赤小豆二百克,和鲤鱼一起熬汤,不要放调料,尤其不要放盐,然后汤熬好了,就可以喝了。 喝的时候,并不需要一次都喝光,而是每次喝一碗,一天喝三次,喝几天就可以了。 赤小豆和鲤鱼熬汤,具有健脾益肾,利尿消肿功能。对水湿凝聚引起的脸肌、腹肌、肢肌浮肿,经前水肿,孕妇水肿,甚至一些严重的疾病,比如肝硬化腹水等,都有一定的效果。 十、治眼干:梨+粳米 食疗方:梨+粳米 方法:将两个梨洗净切碎后,同100克粳米煮粥。 中医认为,眼部疾病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精气不能上承,目失所养而导致的。梨性甘凉,能生津润燥,清六腑之热,平肝降火;而粳米性甘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恰对这一病症,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