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CT检查要打针?

 青红 2019-02-18

   平时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到了CT室准备检查,但并不是很清楚自己的检查项目,特别是对于检查过程中要打针表示惊讶、害怕。那么,为什么做CT要打针呢?


我先来简单的认识下CT普通扫描及增强扫描:

     CT普通扫描(CT平扫)是指静脉内未注射碘对比剂所进行的扫描。因其密度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肝、脾、胰、肾、肾上腺等器官形态,轮廓及其病变,不同器官病灶影像无重叠不会干扰观察,可提供受检层面器官和病灶的细节,使定位准确性达到很高的水平,对于全身疾病的诊断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因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累及粘膜层及肌层的胃肠道疾病 以及 病灶的密度与正常组织密度相近的时候,平扫易漏诊,须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是指经血管(一般静脉)给予水溶性碘造影剂后再行扫描,能使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异增加,从而提高病灶检出率。其机制是注射碘对比剂使含碘对比剂进入病灶,再通过对比剂在病变组织中的不同的代谢规律(停滞、积蓄、强化等),来反映病变组织性质。


肝脏CT增强病例2例:

1、   肝脏血管瘤:


平扫(打针前)

肝脏病灶和周边组织密度相近,显示欠清。

增强(打针后)

注射对比剂后,动脉期病灶开始强化,边界清晰,

静脉期对比剂逐渐充盈病灶,

延迟期可见病灶内密度逐渐接近周围组织。 

符合血管瘤“慢进慢出”的影像学表现。


2、  肝脏左叶巨大肿块伴门静脉癌栓

增强后,对比剂进入病灶,使得肝脏左叶肿块清晰可见,同时,也能更清楚的显示出血管内的病变。



小结
静脉内注射造影剂行CT增强扫描在CT扫描中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对病灶尤其是小病灶的检出率。通过增强扫描,病灶与实质或周围组织的强化程度往往不一致,两者的密度差异较大,可以借此发现平扫时漏检的病灶。平扫时这些病灶呈等密度或密度差异很小,或与血管断面影不能区分。实践证明,脑、肝、胰、脾、肾等实质脏器内的小病灶尤其是实质性占位,在平扫图像上呈等密度的例子比比皆是,单纯靠平扫难免有漏诊情况,也是不可取的。


2、提高对病灶的定性能力。CT平扫不仅检出率低,而且对病灶的定性和鉴别能力也是有限的,动态增强扫描根据病灶增强的有无、程度和增强方式或类型可以提高病灶的定性能力,对病灶的定性诊断有一定意义。


3、在已确定为恶性肿瘤的,
增强扫描的目的在于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或判断肿瘤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4、
对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和显示,动态增强扫描更是必不可少的;对血管性和非血管性病变的鉴别,增强扫描同样很重要,如血管和小的淋巴结的鉴别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肺门、颈部、盆腔等部位的淋巴结与血管的鉴别在图像上常常遇到困难,通过增强扫描,浓度高的血管与强化不明显的淋巴结之间密度差异增大,很容易区别。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CT增强扫描是必需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