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在国内做综艺节目太难了,而做综N代更是难上加难。 因为每一季新节目,不管制作者愿不愿意,都要想尽办法去做改版升级,这对于综N代的制作来说,简直是一个幸福的烦恼。
冷眼君认为有两个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竞技类的综N代都在规则的“刺激感”上寻求突破,越来越残酷、越来越直接,成为了大家不约而同的改版大方向。也就难怪有人说,现在的观众,口味是越来越重。
那我们来看看不同题材的综N代们,都是如何在规则上寻求“刺激感”的,这些所谓的“刺激感”设计,究竟是不是这些节目的续命关键。
纷纷追求“刺激感”的竞技类综N代们
规则、赛制,往往是一档竞技类综艺是否吸引人的关键。因为好的规则设计,在真人秀里是能够充分展现出人物的性格,以及情节的冲突感的。
一、《欢乐喜剧人5》
说实话,最新一季《欢乐喜剧人》的改变还是很大的,也有些令人意外。要知道,这是一档竞演秀的节目,每一组喜剧人通过自己的作品赢得票数,从而决定是否能够晋级。前四季的赛制其实都没有特别大的变化,首发和补位的大逻辑,观众早就在《我是歌手》里熟悉了。
但是这一季,首发的喜剧人就多达17组,包括新人组和返场组。前三期完成了17晋10的比赛。具体的规则是,新人组和返场组进行PK,失败者则直接淘汰。其中,新人组首先竞演,结束后接受返场组的挑战,但是如果没有人应战,新人组直接晋级,如果应战,票数低者直接淘汰。
比第四季《我是歌手》的首期8进7还要更残酷
近年来,喜剧类综艺井喷,使得喜剧人的质量越发降低,并且好作品始终跟不上喜剧类综艺的需求,走到第五季的《欢乐喜剧人》依旧面临着喜剧人和好剧本同样匮乏的尴尬。
而回到第五季的这一次赛制升级,应该说是一次非常大力度的模式调整。据了解,除了十强海选赛和十强车轮战之外,后续还会有战队PK赛、魔王突围赛和争冠排位赛。不难发现,《欢乐喜剧人》正在尝试更加刺激和复杂的赛制,以期望能够通过这些规则上的改变,让节目更加精彩,刺激到喜剧人的创作,最终也能给观众留下好的作品。
返场的张云雷,成了谁都不愿意触碰的大魔王
大思路固然没有问题,但是回到这个题材,冷眼君认为无论赛制多么复杂和花哨,其实最终能够给观众留下印象的还是每一个作品本身,因为这个题材实在太特殊了。所以在改变赛制,增加刺激感的同时,如果还能让作品的质量持续稳定,也是这个综N代的续命关键了。
二、《奇葩说5》
《奇葩说》作为开创网综纪元的节目,其核心内容是毫不动摇的辩论,这一支撑点是不会改变的。然而奋力抵抗着“综艺热度不过三季”魔咒的《奇葩说》,在每一季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改变,来对抗着综N代的创新难题。
在冷眼君看来,《奇葩说》前四季的变量围绕着“选手”和“辩题”两个元素在打转。在“选手”这个变量中,“新奇葩”的平均水准一直很难达到“老奇葩”们的程度。根据爱奇艺热度曲线显示,“新奇葩”们展示的part往往是曲线低迷的区域。而在“辩题”这个元素里,一周双播的《奇葩说》难以再推出绝对新颖的题目,许多类似的题目都在“新瓶装旧酒”,许多题目都会让你突然想起这个舞台上的一道历年真题。
这也是为何精明的马东,会在宣布《奇葩说》还做第五季的同时,也宣称公司讨论了很久是否还要继续做第五季。“新奇葩”质量的下降和选题的匮乏为“内忧”,观察类综艺、垂直类综艺等大放异彩的新综艺的挤压为“外患”,在内忧外患之下,《奇葩说》未来的路的确十分模糊。
然而《奇葩说》第五季,却是真真地做出了实质性改变,也得到了相应的热度和流量。
半决赛之时,邱晨直言第五季《奇葩说》的热度比上一季好了一倍
冷眼君认为,将这一季《奇葩说》成功破题的,还是赛制的变动。在《奇葩说》的海选之时,新老奇葩在同一位阶上一对一PK,输者直接离开;而进入了正常的赛制之中,团队对抗的紧张感和开杠环节的刺激感,都给了人们想要看下去的欲望。而前面说到的《欢乐喜剧人5》其实就是这个逻辑。 开杠环节的高压气场冲突,会使人不由自主屏住呼吸观看
在赛制上的所有变动,都围绕着一个词——“刺激感”。是稍有不慎即走下舞台的刺激,也是不管多么煽情的独白过后,都要唇枪舌剑地“开杠”的刺激。
三、《拜托了冰箱4》
不知不觉,《拜托了冰箱》也已经做到了第4季。
《拜托了冰箱》的核心亮点,除了“开明星的冰箱”这个最大的框架之外,便是主MC王嘉尔和魔鬼后期剪辑。在《拜托了冰箱》第一季开播之时,刚进入中国娱乐圈的王嘉尔,的确是何老师口中“捡到宝了”的宝藏男孩。普通话很差而综艺节奏很好,许多读错念错的口播猛戳观众笑点,并且也是因为这种自然的呆萌感而作为新人也毫不违和。
第一季里,何炅“何首污”总在逗单纯的王嘉尔
三年过去,王嘉尔的普通话越来越好,文化隔阂也在逐渐减少,因此那份语言和文化不通的单纯在日益渐退。并且王嘉尔近年来也接了不少综艺,娱乐圈的前辈已经逐渐对王嘉尔熟络,所以作为单纯的新人,而对许多事不了解不清楚的懵懂呆萌,也在逐渐远离王嘉尔的人设。
在《拜托了冰箱》第4季中,王嘉尔就几乎能够听懂全部“开车”环节
当王嘉尔的单纯耿直不再能给节目提供自然的笑点,想要继续借助魔鬼后期剪辑来增加热度也是难上加难。《拜托了冰箱》的后期,一直和《明星大侦探》的后期都备受好评。从《拜托了冰箱》第一季以来,开脑洞、快剪辑、B站风格的后期制作,就让弹幕中一直飘着“要给后期生猴子”的评论。而四季下来的同样剪辑风格,观众难免审美疲劳;这份快剪的新鲜感,也早已被近年来的许多快剪辑综艺所稀释。
弹幕日常:“给后期加鸡腿”、“后期是混B站的吧”
当这两个元素都不再能给《拜托了冰箱》以新的增色,《拜托了冰箱》节目组把目光转向了其中的比拼环节——厨艺对抗。
在第1季到第3季中,在聊完明星的冰箱之后,六位厨师会根据明星的冰箱内容进行提案,明星选择两位厨师来烹饪,最终选择一位厨师给予星星奖章。整个做菜过程基本流动着温馨和享受,比拼结果的紧张感也基本上不存在于这个环节。
而到了这一季,《拜托了冰箱》在厨艺比拼环节上的改变可谓巨大。不再采取单个厨师之间的对抗,而直接采取团队对抗的方式;明星和王嘉尔分别下场带队,多多少少给节目增加一点激烈感。
明星下场带队PK,分别带领3位厨师进行比拼
其他的改变也十分明显。厨师不再分食做出的菜肴,而在一旁站立,等待明星的宣判;甚至还增加了赛后采访,将某些细微的冲突点放大,增强对抗与冲突。
四、歌舞类节目
淘汰制的残酷,一直以来都是歌舞类选秀节目的重要看点。不管是《超级女声》、《快乐男声》这种做了十多年的IP,还是《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一生所爱、大地飞歌》等诸多异彩纷呈的歌舞类选秀节目,导师抉择、现场观众投票、人气支持在变着花样淘汰选手,其竞技的紧张感一直贯穿在整个比赛中。
可是,当观众开始习以为常这种大同小异的淘汰模式之时,也就是这种选秀类节目开始出现疲态的开始。不管是《快男》《快女》系列,还是频频更换导师的《好声音》系列,关注度和收视率在持续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
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制作者们开始尝试朝两个方向寻找刺激感。
方向一:《我是歌手》、《全能星战》
再也没做过第二季的《全能星战》
还是先要简单介绍一下《全能星战》。全能星战和《我是歌手》系列大同小异,以孙楠、陶喆、龚琳娜为代表的歌坛前辈们参赛,节目每期选择一个音乐风格(如戏曲、摇滚等),在这个音乐风格框架之下进行改编,而根据投票支持每期淘汰一名歌手。
《歌手》2019
不管是《我是歌手》还是《全能星战》,除了“寻找被埋没的声音”这个任务之外,其收视的保障为:既然淘汰新人不刺激,那么我们就来淘汰(早年间)功成名就的前辈。于是看着五六十岁的歌坛老将,依旧保有巨大的选歌和淘汰压力,的确会给观众更大的紧张感;而逆战、挑战、补位、踢馆等“惨无人道”的环节设计,更是挑战着在线歌手的体力和心理极限,也不断冲击着观众的紧张神经。
方向二:《偶像练习生》、《创造101》
淘汰新人的节目就不能传递出刺激感吗?当然不是。
作为2018年的综艺爆款《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除了艺人亮眼的颜值和才艺之外,整个节目也带有刺激感的倾向。
首先,个人会对自己进行能力主观评级,紧接着就是第一次的竞演而来的导师评级,光速的“打脸”和太快的翻转虽然会使新人很没面子,但是的的确确满足着观众对于“刺激感”的需求。第二,降低节目中导师的“专业意见”的地位。在往常的音乐类选秀节目中。最饱受诟病的就是“专业意见不专业”,粉丝千万票的努力却不如导师莫名其妙的一票。
所以在这两个节目中,节目组尽可能降低甚至消除了导师对于结果的干扰,让粉丝能够完全用自己的力量(金钱)来决定自己偶像的命运,也就会给粉丝一种因为反馈感而带来的刺激感,让节目的商业运作形成良性循环。
“刺激感”的确会给竞技类综艺以新生
不可否认,“刺激感”的确有存在的合理性。一方面,“刺激感”伴生的另一面为“新鲜感”,随着观众对于某些模式的熟络,当模式本身再也不能给予观众以新奇之时,加大节目的刺激感自然成了创新的首选。看前辈跌下神坛、看新人热血厮杀而找寻看点,自然都成了十分合理的事情。
另一方面,这种节目依旧有着时刻准备参加的艺人。近年来,在节目和艺人都饱和的市场中,艺人饱和度更为夸张。在节目组为相对优势地位的买方市场中,逐渐失去主动权的艺人群体不但酬劳在下跌,在节目中不可丢脸的“尊严”也在逐渐割让。为了关注度,艺人已经越发退让自己的红线,使得残酷而刺激的赛制依然有源源不断的艺人来为其背书。
然而,这种由刺激感伴生而来的热度,却不是长久之计。人们会逐渐熟悉新的刺激感,并且把这种改变一点点看作理所应当。就像前面提到的《欢乐喜剧人》,赛制的改变永远是辅助,作品的水准高低才是这个节目的核心。同样的,选秀类的节目也是,不管是100位还是101位,不管是如何分班淘汰,选手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
所以,我们在寻求综N代的刺激感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节目的核心看点,不然仅靠花哨的赛制规则,永远无法支撑起一档好节目。 |
|
来自: alayavijnana > 《媒介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