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今浙江诸暨苎萝村人。西施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西施是苧萝山下采薪者之女,其山有东西二村,因她在西村,故称西施。
周敬王二十六年(丁未,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仅在位三年的越国勾践,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与大臣范蠡设计策,‘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这时,受越王宠爱的一个宫女献计说:“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当时的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越王命这个宫女花了3年时间,教西施以歌舞、步履、礼仪。三年后,西施被送往吴国时,已被训练有素的宫女训练成为一个一举手、一投足,均显出内在外在兼美的女子,待人接物也十分得体。吴王夫差一见果然大喜,特意为她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因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于是穿木屐在上面起舞,裙摆上系着小铃,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得吴王夫差如醉如痴,根本无心打理朝政,十三年后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对西施在吴国灭亡之后的结局,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大体有四种版本:
一、沉海说
传说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以西施是灭国的不祥人,而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传说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
二、隐居说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里面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认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
三、落水说 或许是善良的人们并不希望西施这位无辜的弱女子有个悲惨结局,于是找出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为依据,认为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但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此说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证据。
四、被杀说
这种说法可以说纯粹来自传说了。传说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因愤怒而把西施用锦缎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据《东坡异物志》中记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四个版本中,沉海说和隐居说流传最广。
考古发现:1983年湖北江陵马山出土的刺击兵器。器身与剑身相似而稍短,中线起脊,脊上有血槽,两面血槽后端各铸一兽首。骹中空,骹口扁园。通体满是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错金铭文两行八字,记器为吴王夫差自做。冶铸精良,花纹优雅,保存完好可与越王勾践剑媲美。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历史记载夫差墓在秦余杭山之卑犹。但在民国初年,国民党元老、云南李根源留居苏州时,曾写《西山访古记》一文。 他亲自察访有关的古迹,竟未找到夫差之墓,最后断言夫差墓不在苏州,至今成了一个谜。据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记载:夫差被围姑苏后,曾偕陪臣一起突围,昼行夜遁三日三夜,直到秦余杭山,后面追兵迫近,他问前面为何地?
众说前有胥山,他一听当即心里发慌,知道自己命将绝矣,愧对列祖列宗,愧对伍子肯,于是举剑自刎,而九个陪臣也尽忠而亡。
无锡民间也曾传说:夫差死后,越王勾践为了表明自己是仁君,提出厚葬吴王夫差,遂在太湖中的一座孤岛拖山(今名,该岛距今马山八公里)上建墓。他动用5万官兵在对岸的吴塘门挖土,一人一筐,运至拖山,并堆成土墩。至今拖山顶上还有一个大土墩,旁边有九个小土墩,在太湖周围的老百姓称它为夫差墓。当地盛传一句谚言:欲见夫差身,要到齐水面。原来大土墩的下面满是石排,勾践为了稳坐江山,让吴族永远不得翻身,想出了深埋夫差的恶毒计谋。可见勾践是一个心胸狭窄、诡计多端的人。如今吴塘门还有不少深潭,传说是当年挖土所留。据说民国初年,有三个小墩被盗,拿出来九只古乐器,形像橄榄形,二头有孔,中间皆空,太湖上多风,常发出嗡嗡声,盗墓人疑为有邪,不敢拿走,放在岛上大王庙的神龛中,后被南方泉塾师朱浩然趁夜偷走,到上海文物市场出售,获得巨款。虽然众说纷芸,但吴王夫差的墓究竟在何处,还是一个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