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摄影 闻一多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所以,读唐诗不妨从这里开始。 这首诗很好读,因为明白如话。 这首诗很难懂,因为不知所云。 别的不说,题目就是问题。 春江花月夜,什么意思呢? 有人说,是春天的江上,那鲜花盛开月色可人的夜晚。 也有人说,是春天、江水、鲜花、月亮和夜晚。 哪个说法对?难讲。 其实,事情根本就没有那么复杂,因为《春江花月夜》原本是歌曲的曲名。当时写歌是先有曲后有词,叫填词。 这个曲子是表现男女之情的,同名曲子的歌词陈后主和隋炀帝都写过,张若虚这首 也照例写了闺中少妇的情思,而且占了一半的篇幅。 如果硬要讲诗的内容,岂不得叫春天、江水、鲜花、月亮、夜晚和女人? 不过这诗确实好,尤其是那画面感。 那就来看看诗人笔下的春江花月夜: 每到春天, 长江就会在夜晚涨起潮来, 宽阔的江面与大海连成一片。 浩渺波涛之上, 潮起潮落之间,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 就像与那潮水共庆华诞。 月色映照的江面上流光溢彩, 那波光随着上下起伏的春潮千里万里, 直至永远。 啊! 哪一处春江没有如此的明媚, 哪一处春江没有月亮的清晖。 波光粼粼的江水, 曲曲弯弯地绕过长满鲜花和香草的岸野。 月光照进树林, 让似锦繁花看起来就像晶莹剔透的雪珠。 月色有如寒霜在空中流走又看不出飞动, 反倒是沙洲上的白石子看不见了。 从江面到长空, 一色地澄明透彻,洁净无尘; 皎洁辽阔的天空之上, 高高挂起的也只有明月一轮。 唉,不知道是谁最先在江边看见了江上的月亮; 也不知道江上的月亮,最初是在哪年照耀人间。 其实,人生世世代代永无穷尽, 江月岁岁年年也只是看似相同。 不知道也不必知道江月在等待谁的到来, 但只见滚滚长江,流水向东。 这不是翻译,只是解说。 翻译唐诗是愚蠢的事情。 不过,解说到这里,恐怕也就够了。 就连张若虚的诗,写到这里都可以结束。 这首诗已经有了足够精彩的画面,华美的乐章,以及够多的人生感慨和哲学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追问至此,还有何可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觉悟如此,又有什么可说? 然而诗人笔锋一转,便写到了女人。 转变很自然,因为一尘不染的天空飘来了一片云。云似乎总是给人添堵,哪怕是白的。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白云带来了愁云。难怪后来崔颢写《黄鹤楼》诗,便要说“白云千载空悠悠”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等等,简直就像是抄张若虚的。 愁的原因用非常漂亮的对仗句来表达: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原来,是少年夫妻两地分居。 我们知道,曲名《春江花月夜》的诗必须写男女之情。只不过张若虚进行了改革,由男欢女爱变成了离愁别绪,而且非常精彩: 昨夜梦见,平静寂寥的深潭上飘满落花; 此时此刻,落月又分明已经挂在了西边。 是的,昨夜闲潭梦落花,江潭落月复西斜。 为了押韵,斜要读如霞。 终于,斜月沉沉藏海雾,落月摇情满江树。那一轮与海潮共生在中天孤悬的明月,最后还是坠入茫茫海雾之中。只有洒满了江树的月光熠熠生辉,像是在摇曳着无穷无尽的相思。 ○李华摄影 真是好诗。 好诗不用多说,多说便是饶舌。 实际上,诗无达诂。 也就是说,对于诗的理解,没有什么权威解释和标准答案。 我们这本书,也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格式。 何处春江无月明,那又什么理解不是理解,什么体会不是体会呢? 请静下心来,我们一起读唐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