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元宵佳节,本应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但今年天公不作美,进入农历新年以来,上海的天气一直不好,阴嗖嗖、湿哒哒,要知道,元宵节在古代,可是情人节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约出来干嘛?难道一起打酱油吗?!当然是约会了。不过这样浪漫的意象,因为刮风落雨,只能从诗歌中去想象了。“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惜“次第岂无风雨”,有点扫兴。 豫园每年一度的灯会当然还是有,实在人太多,很多年没有去凑热闹,天气不好更不会去。现在过年最盛大的是春节,到元宵年就算过完了。但在古代,最热闹的却是正月半。今天既是元宵佳节,不妨听两段弹词唱段开开心。《三笑》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长篇,全书笑料不断,书里没有一个角色死掉,也就是说没有什么“你死我活”的斗争,但也没有一个完人,正反面脚色都有各自的人格或生理缺陷。在“长脚笑话”的嬉笑怒骂中尽显人性的复杂,这是传统艺术高明之处。《三笑》中有一个唱段《祝枝山看灯》,说的就是元宵佳节看灯。说《三笑》的名家很多,近代名气最响的有徐云志、刘天韵等。我特意下载了徐云志演唱的《祝枝山看灯》,但因为微信公众号系统的原因,每则推送只能有一条自己上传的音频,于是徐云志的演唱只能割爱。因为这个版本有范林元的视频可以作为替代,而我还会用一段严雪亭在《罗汉钱》中唱的“看灯”,那是没有替代的。仅有的一则音频,留给严雪亭大师。当然我另外开了一个窗口,贴了徐云志的“看灯”(附唱词),喜欢的朋友可以打开那个窗口欣赏。 范林元弹唱,冯小英伴奏《祝枝山看灯》 范林元版《看灯》唱词 远闻得锣鼓声音 众将来相送 王龙后头跟 吓退曹兵百万兵 斗大一座鳌山灯 还有采茶灯 十二月里花神灯 手提花篮盏盏新 全本武十回 火焰山 飞禽灯 水母和妖精 青龙是格蛇 善财前面走 格个男扮女装观世音 唐僧西天去取经 西边狮子滚绣球 东边猛虎打翻身 还有一只剥笃剥笃猢狲精 龙马灯儿街浪过 看得枝山喜万分 《三笑》分杭州书和龙庭书,“看灯”说的是明朝杭州城的灯市。范林元演唱的版本和徐云志的版本相比,唱词基本一致,但略有一点小不同。演员现场演唱有时会作些调整,但有一两处却看得出是刻意为之。比如“六国封相灯”,改成了“六月荷花灯”,我想这就不是偶然的。还有赵子龙当阳道那段,“落下陷马阱,显出金龙星”的唱词也没有了。为什么作这样的改动?笔者不敢妄加揣测,只能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唱词必定是要有所调整的,所谓一时一时。 《祝枝山看灯》的唱腔用的是民间山歌的曲调“乱鸡啼”,徐云志运用类似的山歌是最拿手的。比如《三笑》中另一只和祝枝山有关的开篇《祝枝山说大话》,用的是“邋遢调”,这些山歌诙谐生动,听来十分过瘾。“乱鸡啼”的曲调简洁明快,对演员说唱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要快而不乱,字字清晰。唱和念要结合得巧妙,在我看来这有点类似用苏州话演唱的“Rap”(饶舌音乐),又有点像北方的数来宝,起源于民间,特别容易深入人心。姚荫梅的《啼笑因缘》中有一段“旧货摊”,用的也是“乱鸡啼”。有意思的是解放以后排演了很多新书,但“乱鸡啼”这样的传统民歌还是得到重视。新书《罗汉钱》是由陈灵犀执笔的,书中有一段《看灯》,无论曲调唱腔还是唱词,都和《三笑·祝枝山看灯》如出一辙。当然,这是1949年以后看的灯,内容和《三笑》的明朝大不相同了。由徐云志的大弟子严雪亭唱来,听听也是极好的。 严雪亭·看灯.mp3 来自老周望野眼 00:00 04:08 严雪亭《罗汉钱·看灯》 远闻得锣鼓声音 四婶婶 西寻寻 光咚尽 锣鼓喧天还要放高升 解放全国 持久和平 扮戏文 小青青 几乎同样的内容,对照《三笑》和《罗汉钱》唱词中的区别,可以看出时代的变化,也感叹艺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六国封相”改“六月荷花”并不烦难,难的是“支援前线、解放全国”这样的唱词,依然能用“乱鸡啼”唱出味道,这就是功力所在了。《罗汉钱》唱的是婚姻法,毕竟还是喜剧,到后来艺人要用山歌调大唱“火红的生活”和“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像徐云志、严雪亭这样唱《三笑》出名的大师,就多少有点吃不大消了。 正是: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宋·赵鼎 建康上元作,调寄鹧鸪天 |
|
来自: 昵称Ha3PDtiL > 《了解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