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其柱临猗荆氏考察记

 莲界净域 2019-02-19
​   
    
       2016年11月5日至10日,我到山西临猗考察荆氏家族在迁移山西的情况。在《荆氏家谱》上明明记载,第四十一世荆正民迁移山西,是为“山西派始祖”。
    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到过河南武陟,山西阳泉,探访荆氏家族的村落,考察当地对于荆氏家族的记载,以及他们手中遗存的族谱。河南的荆氏族谱上记载,是从山西来的,“荆支叶脉,汉水长流”。山西阳泉的也说,是从临猗来的。无论是山西还是河南的的考察,都涉及一个需要连续的结点,就是荆正民。如果这个结点得到落实,就可以把断线接连起来。
  


随后在考察中,得知另有一说,是荆正民先是到了陝西泾阳,之后他的第四代子孙到了临猗。查看地图,就会发现今天陕西的泾阳与山西的临猗并不远,当时的省界飘忽,陕山在以往的记录中大多一体称之,我在安徽亳州还看见“山陕会馆”。边界的忽左忽右,扩大缩小,変了多少,也不能为难先人记载不实。
    因此寻找荆正民十分重要。
    他是如何到的山西,住在那儿,后人如何?一系列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冒出来了。
    因而,产生了到山西一考察的念头。此念因为偶然遇上的运城临猗图书馆长荆富奎而得到了落实。从北京到运城有高铁,有动车,基本上是五个多小时。因为是行驶山区,弯道与隧道很多,说是高铁,车速在250公里左右。从北京到运城北,6个小时多一点。
    临猗的荆富奎是个热心人,他早早就在车站等候了。
    他说,此地的始祖正是荆正民。而且荆正民的后代的第四代就从泾阳到了山西,落户在山西临猗的马村。说来在泾阳应该还有他的后裔。到了临猗后,后代子孙仕途很旺,出了好多很大的人物。如明代的荆州俊,清朝的荆道乾。今天在网上还可以查找到他们的事迹。
    到了临猗,我想我猜到了荆正民来到临猗的理由,在他的那个朝代,这是一块十分肥沃的土地,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也是一块文脉充盈,思想活跃、仕途坦荡的地方。
    这里是中原的腹地,临近曾经为帝国首都的西安与洛阳,近远适当,
    上溯可以二千年的历史与农业积累的圣地佳地,好比今天之皇都之侧。这样的地方已经是人文荟萃,锦锈繁华,安稳进退之地了。荆正民出游到此,见识与自己原籍不同的天地,自然对这里心有所属,回到自己老家皇塘之后,收拾一下行李,就再出游直奔此处来了。他没有想到,他从此就成了山西荆姓人家的始祖,更不会想到今天山西,河南,山东的荆姓人家,如同敬礼神灵一样为他年年祭奠,为他上香,为他咏词,感谢他恩德。更没有想到今天的荆姓人家仍然惦记着他,在石碑上刻着,在心底记着,在口里一代代地传着。
正如同,我之从北京到山西,也是来找他的。
    自然,我先看望了《荆氏家谱》保存人的荆泽家,这是一本清朝時印制的家谱,纸是极好的绵纸,至今不朽不烂。在他家我听了《荆氏家谱》的保管经过,并一再嘱咐这个家谱的珍贵,荆小莉乡长也在陪。大家座谈之间,家人气氛浓浓。俨然是没有丝毫生疏的亲人。有这本家谱,说明此地对家族的依恋与信守。在传袭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至今仍然让人怀念的大人物。
    有刘贾之遗训,有耕读为本的笃信,有敦厚和睦之风吹拂,荆姓人家到了那儿都能够安身立命,无论是迁徙东南西北,无论是风雨飘摇,无论是边关戍地,都能扎根立命,都能够安家立业,能够坚守本分,能够教育子女,能够读书农耕,家风敦厚,自然也不乏智慧出群,敢为担当,出相入仕的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