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奇怪的现象,野猪人人都熟悉,不过见过的人并不多,动物园里也很少有,这是为什么呢? 自古以来,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频繁出现的动物,通常是古代劳动人民很熟悉的动物,同时也是对人们来说很常见的动物,野猪就是其中之一。野猪与我们人类目前最为密切的联系是,人们饲养的家猪品种基本上都是由野猪人为驯化而来,家猪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肉类食物来源。不过,野猪也是古人所崇拜的图腾动物之一,它们具有十分锋利而致命的獠牙,并且体格强健,力大无比,跑得快,善游泳。就是中型食肉动物见了正当年的雄性野猪,也得避让三分。
早在距今5300年前,就有古代的先人们将野猪奉为图腾性质的神物来崇拜。历史上,我国关东地区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崇拜野猪图腾。蒙古族布里亚特人称野猪为“鲍顿”,他们出猎野猪时有个规矩,谁都不能说出“野猪”的名称来,因为对他们而言,大地就是野猪的耳朵。不仅如此,野猪牙对他们来说是驱邪之物。婚礼上,野猪头要赠给主持人,主持人须先在猪头上划六刀,回家时拴在自己的马鞍上,不过路上要将野猪头扔掉,不然会招来厄运。 既然野猪与我国的文化如此密切,那么人们应该对这种常见动物很了解才对。我曾做过访问调查,城市里绝大多数的孩子们,甚至大人均表示没见过野猪是什么样,就连野猪与家猪的区别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此外,野猪在国内的大中型动物园内也很少见,其实这种动物并不难饲养,但究竟为何很少有动物园饲养展示野猪呢?原因是野猪这种动物并不珍稀,中国的本土珍稀动物多到数不胜数,怎么也轮不到野猪吧。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野猪够不上珍稀程度呢? 原因有三 首先,野猪在世界上是分布范围最广的哺乳动物之一。在中国,倒退三十年来说,豹、豺、狼、水獭以及野猪等,都是遍及南北的野生动物,今天这里唯有野猪依然是几乎遍及全国的动物,尤其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数量还较多。研究发现,野猪是起源于早更新世的东南亚岛屿,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随后它们占领了欧亚大陆与北非。后来,通过人为的干预,野猪又进一步扩大了它们的分布版图,陆续登上了美洲大陆与大洋洲。 在美洲与澳洲,野猪属于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它们破坏当地的原生植被,并还会破坏湿地的水质,因为野猪有在水里打滚的习惯。野猪对当地的本土动物来说,也是个灾难。它们会杀死当地的原生动物,以原生物种为食,并破坏穴居动物的巢穴,使其暴露在外。此外,泛滥的野猪还会袭击人与家畜,大量破坏农作物,并传播病毒。
其次,野猪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世界上现存17种猪科动物,其中生活在苏门答腊、婆罗洲、马来半岛等地的须野猪与野猪的亲缘关系是最近的,不过论竞争优势,它们都比不上野猪。 野猪的栖息生境多种多样,从寒冷的山地到贫瘠的荒漠(除高海拔地区与极度干旱的地区),包括森林、草地、丘陵等,它们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浓密的灌丛能为它们提供良好的隐蔽效果,免受掠食者袭击。除了庇护所,水对野猪来讲也是关键的生存因素。除了日常饮水外,它们非常爱泡澡,水能为野猪防暑降温。野猪很烦蚊虫的叮咬,因此必须泡在泥坑里,将泥土包裹于全身,待泥巴干了之后,再找一棵大树,在树皮上反复磨蹭,为了将身上的寄生虫除掉。
体现一种动物的生存适应能力,食物是一关键因素。野猪的食性很杂,它们对食物一点也不挑剔,无论荤的还是素的,几乎什么都吃,都可以当美食家了。植物类食物包括植物的根茎、叶子、嫩枝以及树皮,还有坚果、浆果和种子。动物类食物就更多啦,如幼鹿、啮齿类、食虫类、鸟蛋、蜥蜴、蛇、蛙、鱼、昆虫、蚯蚓和软体动物。除了这些,野猪还吃腐肉与人类丢下的垃圾。
最后一点是,野猪很能生,并天敌少。野猪是群居动物,猪群的领导者是谁呢?不是公猪,而是母猪。野猪群是母系群,猪群由一头雌猪领导其他雌猪成员及它们的子女。成年雄猪平时过着独来独往的生活,只有到了繁殖季节,它们才与雌猪会合,在搏斗中胜利的雄猪才能获得与5至10头雌猪交配的权利。怀孕后的雌猪一般能产下4至6只幼猪,一胎最多能生下12只。猪崽能凭借自己与生俱来的花色来躲避掠食者的“魔爪”,如果猪妈妈不幸早亡,还有其他的“猪阿姨”接管收养。 成年野猪的天敌并不多,直到19世纪末,虎还是野猪的主要天敌,据说一只虎在一年内可杀死30至34头不同年龄段的野猪。不过成年的公野猪不是好惹的,曾有报道东南亚地区的虎在捕杀公野猪的过程中,受了严重的致命伤,最后它们双双阵亡了。时至今日,野生虎的数量已极为稀少,它们对野猪已不构成威胁,野猪剩下的主要天敌只有狼群了,平均一只狼可在一年内杀死约50到80只野猪。尽管如此,中国的野外已经很难看到狼了,狼对野猪的数量限制依然有限。
既然野猪的分布广、适应性强、能生并天敌少,那它们就自然不是珍稀动物了。不是珍稀动物的话,难道就不适合养在动物园里向公众展示吗?我看未必。 早在13世纪,英国的本土野猪就灭绝了。19世纪初,丹麦的最后一头野猪死于枪下。1912年,埃及的最后一头野猪逝世于吉萨动物园(Giza Zoo)。历史告诫我们,野猪的生存力再顽强,面对无尽的猎杀与栖息地的破坏,也一样会走到尽头。动物园不仅是保护濒危动物的诺亚方舟,同时也是宣传教育如何正确认识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活的博物馆。野猪是能在动物园内进行饲养的动物,动物园向公众展示野猪,使公众对这种在山区里比较常见的野生动物增进了解,了解我们如果在野外遇到它们应该怎么办?这其实是很好的事。 我国的动物园里有野猪饲养的小型动物园还有一些,不过条件都很差。我也曾在太原动物园和杭州动物园见过野猪,但条件实在太有限了,狭小的空间与坚硬的水泥地,野猪在里面只能慵懒地睡觉,偶尔路过的游客只是瞧一眼就走了,完全起不到展示作用。
其实在动物园里观察野猪很有意思,我曾在《动物园中的中国珍稀哺乳动物》里写过台北动物园的野猪展区。读者看了后惊叹道:“我们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动物园里都未必能住上这样的条件。”台北动物园对任何一种本土动物的福利都是很花心思的,工作人员单设一个展示牌向游人专门介绍野猪的丰容,以其习性与丰容相结合的角度做讲解。如果你来得早,能看见野猪一边嗅,一边不断地翻动着松软的泥土,搜寻食物,不厌其烦的饲养员每天都要为野猪藏食。为了迎合野猪喜水的习性,展区内必然有“豪华浴池”提供给它们。此外,有一块野猪的介绍牌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为什么野猪是保护类动物。因为在山里饲养的家猪一贯被人采取自由放养的饲养模式,导致家猪与野猪相遇,进行自然杂交,纯种野猪的基因受到了污染。这种现象不仅仅在台湾,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南方的一些山区,依然存在。如果你在野外看到有耷拉着大耳朵的“野猪”,那一定是杂交猪,野猪不存在呼扇儿呼扇儿的大耳朵。
看野猪除了在台北动物园,大陆地区还有一家动物园是必推荐的,那就是济南动物园。在这里,你能看见一个野猪群,在这个大群体中,各年龄段的野猪都有,它们之间存在探究行为,如两头年轻的野猪将猪鼻子贴近进行互嗅,成年公野猪主动凑近雌野猪进行嗅肛等。济南动物园的野猪展区紧挨熊坑(实际野猪展区就是野猪坑),展区为下陷式,缺点是很容易被游客向里投食,游客投食的节奏比较频繁,我们很少看到野猪的自然行为,更多的是看到它们接食和互相抢食。不过济南动物园对野猪的展示还是比较用心的,你能看到面积较大的活动场上有野猪在奔跑;难得的是,展区内也有为野猪精心安排的浴池,供它们洗浴消暑;土质地面上还有数个泥坑,供野猪躺上去来回翻滚,以免除虫扰。
野猪是中国唯一的一种野生猪科动物,尽管它们不属于珍稀动物,但人们依然对它们感到陌生。动物园是人们了解野猪的最佳场所,在猪年来临之际,不如找个时间带上家人和孩子来济南动物园或台北动物园欣赏一下野猪的风采吧! 动拍伽利略 动物科普撰稿人,专门记录拍摄中国本土动物,著有《动物园中的中国珍稀哺乳动物》 动物科普撰稿人,专门记录拍摄中国本土动物,著有《动物园中的中国珍稀哺乳动物》点击“阅读原文”关注作者:动拍伽利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