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没有各国的历史人口数据,但如果说鸦片战争时代中国人口就是世界最多,应该不会离事实太远。人口构成年轻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出生率高,平均寿命低,人口构成自然就年轻。今日中国是近代史上(如果不是整个历史上)老龄化最严重的时代,但今日中国也是崛起势头最旺盛的时代。即使在中国国内,经济发达的地区分布通常也与人口年轻化成逆相关,也就是说,经济越发达,人口越是老龄化。这说明了年轻化不导致崛起,甚至可能是“不崛起”才导致人口的年轻化。这和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和老龄化是一致的,越是发达的地方,人们越是忙碌,越没有功夫养一大堆孩子,也越没有养儿防老的必要,加上医卫条件好,自然推高老龄化。至于劳动力成本,且不说今日中国,世界上比印度劳动力成本还要低的地方多的是,如果劳动力成本低就能导致崛起,那印度怎么办? 中国人的英语教育普及水平现在大概是历史上最高的,但依然达不到全民能说流利英语的程度,也没有这个必要,但印度人英语好是一个迷思。印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基本上都具有较好的英语能力,尽管印度口音的英语不仅对非英语人士是巨大挑战,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也是不小的困扰(在不同场合听说过,印度人对此的解释是,“你的英语不正宗”,尽管对方属于祖居英国、美国、加拿大的N代英语族群)。但对于广大非精英印度人来说,会说英语的人并不多。 印度教育是另一个迷思。不同的联合国、兰德(兰德的业务早已超过军事,现在涉足教育、医疗、经济、环保、就业等)报告都指出,印度的精英教育发达,但印度的普及教育远远落后于中国,文盲率显著高于中国,将成为印度现代化的重大障碍。但印度精英教育发达也局限于IIT(印度理工学院,而不是误传的帝国理工学院,那在英国伦敦。印度IIT拥有孟买、马德拉斯、德里、海得拉巴、焦德普儿、果阿等二十来个分校)等极少数院校。IIT是印度总统亲任总学督(不知道应该怎么翻译,正式称呼是Visitor,与常用词“访问者”相同,但这是教会、慈善机构的最高掌门)的精英学府,地位上相当于中国的清华,甚至985中理工科的总和。说一句大实话,985对中国崛起的贡献是巨大的,但中国崛起不是靠985实现的。同理,单靠IIT是拉不动印度崛起的,但这反应了印度的精英治国思想,尽管印度标榜民主国家。 诚然,海外印度人学术有成和管理有方的比比皆是,这与印度人“出道早”有关。印度人聪明勤奋,给予合适的土壤,没有理由不出成果。这与早年中国人其实一样,人们对学术有成的老一辈的海外华人学者如数家珍,以至于有了“钱学森之问”的说法。但无可争议的是,今日海内外华人学者的总体成就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代,否则中国(和海外华人)的科技、产业成就是不可能的。但这又是一个鸡和蛋的问题,学术有成、管理有方的个人并不导致崛起,但崛起导致更多学术有成、管理有方的个人涌现。这是一个简单的“时势造人而不是人造时势”的问题。 印度的国际人缘确实比中国好,从独立后就一直是这样。英国的政治智慧是令人赞叹的。在英国必须“丢失”印度的时候,英国决定好合好散,事实证明这是在印度独立不可避免时维持对印度影响的最好途径。英国对很多前殖民地都是这样的,至今维持着与英国国力不相符合的影响。在这一点上,英国甩出法国两条街,更是甩出俄罗斯两大洋。部分由于英国的作用,部分由于尼赫鲁的高超政治技巧,印度从一开始就左右逢源。打出不结盟旗号后,印度与“帝修反”统统打得一团火热,与四面为敌的中国(尽管并非出于中国的选择)恰恰相反。即使在中国崛起而印度崛起乏力已成大势的今天,西方依然不乏唱好印度而唱衰中国的,发展中国家也不乏到中国要糖、到印度送抱的。 中国崛起了,时势成形了,那印度的时势能不能、什么时候才能够成形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