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家可能听说过“历史的合力”这个说法,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恐怕都不是一个单一原因造成的。在历史上,探索秦朝兴亡原因的文章也所在多有。至少我记得中学的语文课上就曾经学过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杜牧的《阿房宫赋》等文章。 在这里我想聊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制度建设,一是秦国的人才策略。我以为这两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秦国能够最后胜出的关键所在。 在商鞅到达秦国之前,秦国并不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国家。春秋后期以及战国初期的秦国,也不是很活跃,他们偏处于西北地区,人们对他们也不是很重视,甚至把他们看成是夷狄。而等到商鞅到达秦国以后,对秦国进行了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为了能够在国际斗争之中占据优势,掀起了一股变法浪潮,各国都纷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而就变法的效果而言,战国时期的变法首推商鞅的变法。商鞅的变法,我们喜欢他与否是一回事,但我们无法否认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商鞅的变法将秦国改造成了一部战争的机器,奖励耕战。从而使得秦国的国力有了迅猛的提升,具备了逐鹿中原的资格。从商鞅之后,秦国开始变得非常活跃起来。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虽然被杀,但是商鞅所开创的制度却被秦惠王继承了下来。之后,秦国一直在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鞅的变法对于秦灭六国功不可没。 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假如商鞅去世后,没有人能够继承他,那么秦国也不可能灭掉六国。在商鞅之后,不断有其他国家的人来到秦国牟取富贵,秦国自身也涌现了一批人才,而这些人才都得到了重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没有白起,长平之战可能胜利的一方就不是秦国了。秦灭六国的过程之中,老将王翦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在战国中后期的一百多年之中,秦国一直能够积极地吸引人才、合理地利用人才。这一点可以从李斯给秦王政的《谏逐客书》里得到印证。当然,东方各国也都为争取人才而制定了各种政策,一些有识之士也都笼络了一批人才,比如战国四君子等人。但是相对而言,战国时期各国人才政策最为成功的就是秦国。赏罚分明、人尽其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秦国吸引了大批人才。 当然,战国中后期,秦国的统治者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无论是秦惠王、秦昭王、秦王政等人,就其个人素质而言,无疑都远远超过了东方的各国君主,这也是秦国能灭六国的重要原因。从秦献公开始,一直到秦王政,历代秦国君主中少有昏君。所以,贾谊才说秦王政是“奋六世之余烈”。 其他还有地理优势也不能忽视。比如魏国地处中央,虽说是最先强大起来的,却也是最先被各国联合攻击打残了的。而秦国则是地处关中,占尽了地利。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总之,秦为什么能灭六国,需要综合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