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秦帝国的第一位客卿,对秦国崛起贡献巨大,不是商鞅、公孙衍

 铁血老枪 2019-12-19

战国初年,原本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大战国并立争霸,好不热闹,然后到了战国中后期,似乎就只剩下择人而噬的秦国与瑟瑟发抖,抱团取暖“六国”了,直至最后变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富庶强大的山东六国,为何最终会被秦国兼并,先后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对于这个问题,历代史学家给出了无数的理由,这些理由涵盖了制度、地理、国力、军事、人心、运气以及统治者的贤与愚等等。唐代大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他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并不是因为秦国如何无敌,而是六国自身的问题太大 。

事物的变化与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杜牧认为六国的“内因”,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那么六国灭亡的“内因”究竟有哪些呢?当然,这也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也有很多的讨论,比如六国离心,无法形成真正的合纵,比如六国墨守成规,没有进行深彻的变法,比如六国多有“昏君”,败坏先祖基业,比如六国软弱,常常“割地赂秦”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内因”,导致六国最终被秦国吞并,那就是人才的流失。

自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打开了六国士子入秦的大门,六国人才的流失便开始了。虽然说,战国时期人才在各国之间流动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所谓“合则留,不合则去”,几乎没有道义上的负担,但大多士子学有所成后,还是会首先尝试在母国发展,若不被接纳,才会考虑流动到其他诸侯那里,然而遗憾的这些布衣士子,却很少能被母国接纳,只好入秦。自秦孝公开始,秦国的相国或者丞相,亦或是与丞相等权但未称相的人,大都来自六国,如秦大良造商鞅、公孙衍,秦相张仪,秦左丞相甘茂、李斯,秦丞相范雎、吕不韦等等。这些来自六国的人才,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秦国出谋划策,削弱乃至灭亡六国,实乃是另一种形式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彻底废除了陈旧的“世卿世禄”的用人政策,改用法家较为实用的,以功劳和能力选拔人才的方式,给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布衣士子以出人头地的机会,这一点对于那些出身贫寒,在其他诸侯那里遭受冷遇白眼的六国士子们,拥有超乎想象的诱惑。随着来自六国的人才越来越多,秦国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官职——客卿。据《秦国客卿制度简论》记载,“秦有客卿之官,以待诸侯来者,其位为卿,以客礼待之”,这是一个十分尊崇的官位,必须得到秦国君主的亲自任命,地位极高。在整个战国期间,有记载的秦国客卿只有九人,第一位却不是商鞅,也不是公孙衍。

事实上,事实上首次明确记载得到“客卿”之位的人,是秦惠文王时期入秦的纵横家张仪,也即是《史记·张仪列传》中的““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张仪是战国时期最具才华的纵横家之一,甫一入秦,便不费刀枪,劝说魏国割让十五城,坐上了相国的位子上。张仪提出的“连横”之策,为刚刚崛起的秦国赢得了很大的战略发展空间,让秦国在天下合纵的大势之下游刃有余,从中谋取巨大的利益,为秦国的崛起与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张仪两次“戏楚”,切断了对秦国威胁巨大的齐、楚联盟,削弱了秦国东出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地广五千里,带甲百万的楚国。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秦惠文王与张仪这对君臣,不仅延续了秦孝公与商鞅变法的成果,保持了秦国向上发展的势头,还将秦国推向了称霸的道路,为最终的一统打下根基。同时,作为秦国第一位客卿,张仪为“客卿”制度开了个好头,为秦国更好的吸引及使用六国人才开了个好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