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绞胎瓷,我马上想起网上看到过的“陕西乾县唐懿德太子墓出土一件绞胎骑马射猎俑(1972年出土)”,又联想起“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的诗句,情景交融,真是美的一塌糊涂,精美绝伦,让人不敢相信那件绞胎骑马射猎俑是一千多年前的河南人制作的。 什么是绞胎瓷?绞胎瓷是用压制很薄的黑胎土和白胎土相间叠摞而形成的胎泥,塑造出像木头纹理一样的效果,上釉后烧造而成的,常见的器型有骆驼、马匹、陶俑、瓷枕、盘、碗、三足炉等。 绞胎瓷起源于唐代。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政治、经济繁荣的朝代。唐朝的富足和强大,不是我们现代人能够想象的,当时国富民安,唐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开始在生活质量和品质上有了求新、求美、求华贵的更高追求,反映在制瓷业上,可谓“百花齐放”, 除总体上呈现“南青北白”格局外,还创新烧造出了秘色瓷、唐三彩、唐花釉瓷、唐绞胎瓷等。绞胎瓷,有专家认为是当时人们仿犀皮漆器的一个独特瓷器品种(注:犀皮漆器早在三国时已有生产,唐代广为流行)。 唐代生产绞胎瓷的窑口,就目前所知,主要集中在河南的巩县黄治窑、登封曲河窑、前庄窑、禹州苌庄窑等窑口,据说陕西、安徽、浙江的少数窑口也有烧造。唐代之后的宋金时期,绞胎瓷还在烧造,但是以河南焦作当阳峪窑烧的最好,不仅规模大,而且精致有特色,绞胎纹似凤凰开屏,甚是奇特。 绞胎工艺有三种作法。一是全绞胎。将褐白两种色调的瓷泥相间揉合在一起,然后或捏塑、或粘合、或印制成型。二是半绞胎。顾名思义,器物的胎由两部分组成,表层占一半,是褐白揉成的绞胎泥;内层占一半,为一般的胎泥。三是绞胎贴。把绞成花纹图案的胎泥切成更薄的薄片,贴在一般的胎泥上,如同包镶工艺、镶嵌工艺一样,这是由于绞胎难度大,为节约用料,只在外表贴上绞胎纹,唐晚期到宋金时期这种工艺使用的较多。 鉴定唐代绞胎瓷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唐代的绞胎瓷制作十分精致,以木纹细密为特征,绞胎纹细密处犹如游丝一样。如果绞胎纹路且疏且粗,而且纹理毫无章法可言,应为后朝或者新仿的。 二、唐代绞胎瓷以全绞胎和半绞胎为主,少数为绞胎贴镶嵌工艺。全绞胎工艺复杂,不好掌握,稍有不慎,做出来的东西就很丑,唐代对手工业者有明确质量要求,《唐律疏议》中明文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因此,只有唐代的工匠,才能做出细如游丝的绞胎纹。唐代后期,褐色瓷土越来越少了,只能采取半绞胎或者切成绞胎薄片贴,来制作绞胎瓷,因此,从工艺特点上可以帮助我们断代。 三、唐绞胎瓷釉色,同唐三彩相同。唐代绞胎瓷为二次烧成的低温铅釉,釉色单纯,以褐黄较多,无色或绿色较少。釉层透明且薄,施釉不到底。釉汁由矿物质做成,含有稀有金属,釉面较耐腐蚀,用棉布擦拭,越擦越亮。有些釉面侧视,能见明显的“蛤蜊光”或者五彩毫光,非常美。釉面有无“蛤蜊光”与底下保存环境有关。 四、唐绞胎瓷由于工艺特殊,不太适合拉坯,因此大都是琢器,少部分为圆器。凡是琢器,内部都有明显的手捏纹。露胎部分一般看不到原貌,都有一层千年老土包裹的皮壳层,当然有些唐代绞胎瓷在地下保存环境较好的,没有这个皮壳层。 五、唐绞胎瓷的开片,同唐三彩一样,分老开片和新开片,无论新老开片都是非常细,就如同人的皮肤纹路。开片有凸起感,俗称“翔蝇纹”、“翘翅纹”,老开片缝隙中有千年沉积物,手感明显。 |
|
来自: 古缘清阁 > 《唐代绞胎釉、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