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与气

 悦草盆 2019-02-19

少火、壮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明·马莳注:

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

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承受)之,而反衰矣。

如用乌(头)、附(子)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

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

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而益壮矣。

如用参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


所谓少火、壮火是指药性(包括气、味两方面)。

少火之品,其性温润,如人参。《本草纲目》:“(人参)产辽东、吉林、高丽等处,其草生山之北(子),背阳(午)向阴(子),得地之精气,故有土精、地精之名。”

壮火之品,其性燥热,如乌头、附子。四川江油附子是在夏至(午)采收,火之极也。

少壮火换个说法,就是文火武火。


“少”、“壮”本来是指年纪:

少年,即十几、二十岁的年纪,长而未成,如同春天

壮年,即三四十岁的年纪,身体壮盛,气血方刚,如日中天,亦如夏天

而火之生旺亦有其时位:

少火,火之生也,其位在寅,属东方。寅本身属木,寅中暗藏之火(丙,阳化气)为无形之火,即热能。故少火为无形虚火

壮火,火之旺也,其位在午,属南方。午本身属火(丁,阴成形),故壮火为有形实火。(壮丁?)

“气”古作“氣”,下面有个米,意为人体进食粮食谷米后所产生的能量。水谷之氣来源于中焦脾胃,故温病学气分对应中焦。

古代道书上的氣写作“炁”,上半部是“无”字,下面四点是火,如有形之水受热蒸发,化为无形之气(阳化气)。

《老子》:“由宇宙(时空)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

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

老子所说的“有”是有形,“无”是无形,有形无形的事物都是“气”(物质/能量)。

亚里士多德【四元素图】

四元素图就是物质四态图(原理详见《五元素与西方古典医学》)。

水湿受热(少火),转化为气,即“少火生气”。

气受热转化为有形之火(壮火),即燃气被点燃。火焰的燃烧需要消耗燃气,即“壮火散气”,散是耗散的意思。故“壮火之(使)气衰”。

“壮火食气”,食就是吃,“食气”就是摄取能量,火焰的燃烧需要汲取燃气的能量。

“气食少火”是说气的生成需要吸收热量(少火)。故“少火之(使)气壮”。

“少火生气”的运用

《医宗金鉴》:

“命门之火,乃水中之阳(坎中阳爻,戊土)。

夫水体本静,而川流不息者,气之动,火之用也,非指有形者言也(命门真火是无形之火)。

然少火则生气,火壮则食气,故火不可亢,亦不可衰。

所云火生土者,即肾家之少火,游行其间,以息相吹耳,若命门火衰,少火几于熄矣。

欲暖脾胃之阳,必先温命门之火,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

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斯知肾以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也。

且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则脾胃因虚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虚火不归其原者,亦纳之而归【封蛰之本】矣。”

“壮火散气”的案例

附子是《神农本草经》下品,《本经·序录》:“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久而增气,夭之由也。

徐灵胎《洄溪医案》:

“洞庭卜夫人,患寒疾,有名医进以参附,日以为常,十年以来,服附子数十斤,而寒愈剧,初冬即四面环火,绵衣几重,寒栗如故。

余曰:此热邪并于内,逼阴于外。(阳盛格阴

《内经》云:热深厥亦深。又云:热极生寒

当散其热,使达于外。用芦根数两,煎清凉疏散之药饮之,三剂而去火,十剂而减衣,常服养阴之品而身温。

逾年,附毒积中者尽发,周身如火烧,服寒凉得少减,既又遍体及头、面、口、鼻俱生热疮,下体俱腐烂,脓血淋漓。

余以外科治热毒之法治之,一年乃复。

以后年弥高而反恶热,与前相反。

如不知其理,而更进以热药,则热并于内,寒并于外,阴阳离绝而死,死之后,人亦终以为阳虚而死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