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山之石】试论“历代琴式”的变化 ──兼及故宫博物院落霞式古琴的断代

 坏人彭 2019-02-19

原标题:【他山之石】试论“历代琴式”的变化 ──兼及故宫博物院落霞式古琴的断代

编者按:

一年前《国家宝藏》热映期间,我有一篇随手小文《国家宝藏》中的浙江博物馆“彩凤鸣岐”琴真的是唐琴么?——或许不是!阅读量5000多,受到了很多业内外人士的关注,据说连浙博内部人士也进行了转发。因为是随手小文,我也没过多展开和引用资料。另外作为一个艰苦创业大军中的工匠,也无暇撰文展开,且我水平和阅历均有限。

我当时文中有个观点是“凤鸣岐山”这种落霞制式唐代是没有的,当时有很多朋友拿着古书跟我说汉代就有了。其实此落霞非彼落霞,今转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刘岐荣文章供琴友参考,以窥一斑。

我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真相,或许只残存一个道理。

原文: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明、清十三种琴谱中的“历代琴式”中虞琴式、伶官式、 师旷式、凤素式、凤势式五种琴式与流传下来古琴实物的对比,说明流传下来的 古琴琴式与“历代琴式”是一致的。同时,作者运用琴谱中“历代琴式”的记 载,简单分析了故宫博物院藏落霞式“可伴”琴,证明落霞式琴是明代才有的。 

关键词  明、清琴谱  历代琴式  鉴定作用  明代  落霞式 

正文

2005年笔者在工作中开始接触了一些古琴资料和古琴书籍,其中就有査阜西先生编辑整理的 《琴曲集成》 ,此书201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30册,书中载有明、清琴谱所收入“历代琴式”,是比较 完整的古琴琴式资料,其中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太音大全集》、嘉靖十一年(1532)《风宣玄品》、 万历十八年(1590)《琴书大全》、万历二十四年(1596)《文会堂琴谱》、万历三十七年(1609)《阳春堂琴 经》、万历三十九年(1611)《琴适》、天启三年(1623)《乐仙琴谱》、崇祯七年(1634)《古音正宗》,计明 代琴谱8种;清康熙九年(1670)《琴苑心传》、康熙三十一年(1692)《德音堂琴谱》、康熙六十年(1721) 《五知斋琴谱》、乾隆二十年(1755)《兰田馆琴谱》、光绪二年(1876)《天闻阁琴谱》,计清代琴谱5 种。总计13种琴谱。其中刊刻最早的琴谱明代永乐《太音大全集》,也是目前为止年代最早带有琴 式的琴谱,年代最晚的带有琴式的琴谱是清光绪《天闻阁琴谱》。几年来,笔者通过工作中对古琴资 料的整理、书籍的学习,对琴谱中的“历代琴式”有了些许的认识,并尝试加以分析,是否正确,尚祈前辈和鉴家指正。

一  “历代琴式”反映传世古琴的风貌

“历代琴式”为历代古琴家收集、整理古琴各种形式的图形,并 刊刻在古琴琴谱中,供古琴家们了解、认识各种古琴琴式的发展历 史。笔者通过对13种琴谱中琴式的学习,将之与传世古琴进行反 复比对,认为琴谱中的“历代琴式”基本是准确可靠的,对流传下来 古琴琴式的认识以及古琴的断代具有积极意义。下面举五种古琴琴 式试作分析。

1.虞琴式

虞琴,又叫“虞舜琴”。在十三种琴谱中,没有此种琴式的是明 代《乐仙琴谱》和清代《兰田馆琴谱》两种;十一种有虞琴式的琴谱中 (明代7种,清代4种),文字基本一致。其中明代《文会堂琴谱》虞 琴式与今天流传下来的虞琴式古琴最接近。为平头,有项,项至肩 两侧为由内向外弧线,从肩部两边向下缩至腰,腰两边是内凹小半 月形〔图一〕。今天流传下来的虞琴式古琴有天津博物馆藏宋“玉壶 冰”琴〔图二〕,形式为圆头,项至肩比琴谱中的琴式略长些,肩到 尾均与琴谱中琴式基本一致。可以看出,琴谱中的虞琴式与今天流 传下来的“玉壶冰”琴的特点基本一致。“玉壶冰”琴,“朱漆、纯鹿角 灰胎,漆脱落处现露鹿角灰胎及黄色葛布底。……蛇腹间冰裂断 纹,桐木面,杉木底。……龙池上方刻小字草书‘玉壶冰’三字,下 ‘绍兴’双连印”。郑珉中先生认为它是南宋琴。在10种琴谱中的虞 琴式,“玉壶冰”琴除头部有所不同,其他特点均一致。

2. 伶官式

在十三种琴谱中,没有伶官式图形的是明代《阳春堂琴经》和清 代《琴苑心传全编》、《兰田馆琴谱》三种,九种有伶官式的琴谱中(明 代7种,清代3种),文字是基本一致的。明代《文会堂琴谱》中,伶 官式琴为平头,方额,方额与肩一样宽,项为内凹小半月形,腰处 也是内凹小半月形〔图三〕。今天流传下来的伶官式古琴有中国国 家博物馆的宋“混沌材”琴〔图四〕,其琴式从头到尾均与琴谱中一致。郑珉中先生在《两宋古琴浅析》 一文中谈到:“‘混沌材’琴,为杉木斫,髹黑间栗壳色漆,轸池下刻寸许楷书‘混沌材’三字,其下刻 行书铭文五行,款字一行。……会稽黄仲安跋于皖江。池内……左侧刻古篆‘刘安世造’四字,右刻楷书‘毛仲翁修’……黄镇(仲安) 为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古琴家之 一,曾为《五知斋琴谱》撰写序 文,足见其声望之高。刘安世 有二,其一为晋人,另一为北 宋时人,从学于司马光,徽宗 朝知真定府,为蔡京所忌,谪 陕州,‘混沌材’具有宋琴特点应 是此人所制。毛仲翁为宋代古 琴家,亦见《五知斋琴谱》 ”‹1›。在 9种琴谱中,伶官式图形与流传 下来伶官式琴是一样的。

3. 师旷式

师旷式琴,又称“月琴”。 在十三种琴谱中,没有师旷式 琴式的是明代《乐仙琴谱》和清代 《兰田馆琴谱》两种,十一种有 师旷式的琴谱中(明代7本、清代 4本),文字基本一致。其中明代 《太音大全集》中,其琴式为圆 头,从额至肩内缩,从肩处向 下作圆月形琴腹〔图五〕。今天 流传下来的师旷式古琴有山东 省博物馆藏唐“宝袭”琴〔图六〕, 琴式与琴谱中一样。郑珉中先 生称:“‘宝袭’琴,师旷式,桐木 斫。……龙池上方刻 二寸许草 书‘宝袭’二字,池下方刻约10厘米大印一方,篆“御书之宝”四字。”‹2›与 “宝袭”琴相比,11本有师旷式 图形的琴谱中,除头部略有不同,琴式其他特点是一样的。

4. 凤嗉式

在十三种琴谱中,没有凤嗉式琴谱的是 明代《乐仙琴谱》和清代《琴苑心传》两种。明 代《阳春堂琴经》中,凤嗉式琴式与今天流传 下来的凤嗉式琴的形式不一样;《琴书大全》 中,琴式与今天流传下来的凤嗉式琴只有头 部不同,其他特点一样。九种有凤嗉式琴谱 中(明代5种,清代4种),文字基本一致, 其中明代《太音大全集》中,凤嗉式与今天流 传下来的凤嗉式古琴一样,为平头,额至肩 有向内两连弧,两连弧连接处出尖峰,腰处 作小半月形〔图七〕。今天流传下来的凤嗉式 古琴有湖南省博物馆唐“独幽”琴〔图八〕,其 形式与琴谱中琴式基本一致。郑珉中先生在 《湖南省博物馆送北京展出的两张古琴》一 文中写道:“琴背肩上正中刻二寸许狂草‘独 幽’二字,池下刻二寸方印篆‘玉振’二字,池 内左右之上下四角处刻寸许隶书款‘太和丁 未’四字。”

5. 凤势式

凤势式,又叫“魏杨英式”。十三种琴 谱中没有凤势式的是明《乐仙琴谱》。明《阳 春堂琴经》中的凤势式与今天的不一样。 十一种有凤势式的琴谱中(明代6种,清代 5种),文字基本一致。其中明永乐十一年 (1413年)《太音大全集》凤势式与今天流传下来的凤势式古琴基本一样,琴式为平头,额至肩有向 内两连弧,两连弧连接处出尖峰,腰处也作两连弧,连接处出尖峰,项与腰都有两连弧形〔图九〕。 今天流传下来的凤势式古琴有故宫博物院藏唐“玉玲珑”琴〔图十〕。 将以上“历代琴式”中五种琴式与今天流传下来的古琴简单对比,发现“历代琴式”中的琴式与今 天流传古琴琴式基本是一致的。当然其中也有不一样的,例如“连珠式”,在琴谱中就有先后不同的 图形和文字出现,但经研究分析,这是有原因的,它反映了古琴流传以及人们对它认识过程的变化(详见下节)。到了清代,琴谱中的“连珠式”图形与文字就一致了, 并且和流传下来的“连珠式”琴的琴式也一致了,说明琴谱中“历代琴 式”还是准确的。

二  “历代琴式”的记载反映出古琴的流传过程

在明清十三种带有“历代琴式”的琴谱中,有关同一种琴式的文字 记载和图形是变化的,通过对这种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琴谱记载 一定程度反映了古琴的流传过程,亦即有些文字、图形的记载前后不 一,是因为有的是在没见到古琴时,仅凭传说记录的,而当琴人发现 传世古琴后,又更正原来琴谱中错误的琴式及文字,这也说明琴谱中 琴式的文字和琴式图形是如实反映当时琴人对古琴认识的变化过程。

(一)琴谱中连珠式琴式的记述差异

以连珠式琴为例,在十三种琴谱中,没有连珠式的琴谱是明永乐 的《太音大全集》和明嘉靖的《风宣玄品》两种。而在十一种有连珠式的 描述的琴谱中,最早出现连珠式文字和琴式的琴谱,是明万历十八年 的《琴书大全》,文字是“连珠琴者,隋逸士李疑所作也”。其图形为平 头,项为内收半月形,腰向内呈半圆形,从腰下至尾都是由两个圆形 组成〔图十一〕。明万历二十四年《文会堂琴谱》、万历三十七年(《阳春 堂琴经》、万历三十九年《琴适》三种琴谱亦载有连珠式的文字、琴式, 文字记载都一样,图形均为平头,项为内收半圆形,腰及以下为向外 凸出三连弧〔图十二〕。上述四种琴谱中载有两种连珠琴式,但都与流 传下来的连珠式唐“飞泉”琴不一样,而文字内容都是“连珠琴者,隋逸 士李疑作”。 在11种有“连珠式”琴谱中,连珠式琴式与传世古琴相同,而文字 又与其他琴谱中文字不同者有三种。明天启三年《乐仙琴谱》载:“连珠,臞仙琴样”;崇祯七年《古 音正宗》载:“连珠,臞仙式”;清康熙九年载《琴苑心传》载:“臞仙,臞仙琴名连珠”。其图形为平 头,项为内收三连弧,腰也为内收三连弧〔图十三〕,与流传下来的连珠式唐琴“飞泉”〔图十四〕的琴 式是一样的。 此外,在清康熙三十年 《德音堂琴谱》、六十年 《五知斋琴谱》、乾隆二十年 《兰田馆琴谱》、光绪二年 《天闻阁琴谱》四种琴谱中,连珠式与前述《乐仙琴谱》、《古音正宗》、《琴苑心传》中连珠式一样,也是平头,项为内收三连弧,腰也为内收三连弧 〔图十五〕 。而文字又改为“连珠,隋逸士李疑作”或“连珠。 总体来看,有六种琴谱中的连珠式与今天流传下来的连珠式“飞泉”琴的琴式一样。

(二)连珠式琴记载的变化

在上述有连珠式与文字记载的琴谱中,仅明万历年间四种《琴书大全》、《文会堂琴谱》、《阳春堂 琴经》、《琴适》就出现有两种连珠式,一种是为平头,项为内收半月形,腰向内呈半圆形,从腰下至 尾都是由两个圆形组成见〔图十一〕;一种是平头,项为内收半圆形,腰及以下为向外凸出三连弧见 〔图十二〕。这两种连珠式至今一直没发现有相同式样的古琴流传下来。可以推断,这是当时琴人 根据前人文字记述或凭想象图绘出的连珠式。 从成书年代晚于上述四种琴谱的明天启三年《乐仙琴谱》、崇祯七年《古音正宗》及清康熙九年 《琴苑心传》三种琴谱开始,连珠式和今天流传下来连珠式古琴琴式就一样了,惟文字却改为“臞仙 琴样”,说明这时琴家们认为连珠式琴是“臞仙”创造的。“臞仙”,《明史》中载:“宁献王权,太祖第 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踰二年,就藩大宁。……永乐元年二月改封南昌,构精庐一区,鼓琴 读书其间……与文学士相往还,讬志翀举,自号臞仙。”‹1›由此可知,“臞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十七 子宁王朱权,朱权著有琴谱《臞仙神奇秘谱》。为什么这一时期琴家们把连珠式认为是臞仙创造的 呢?可能是朱权根据“飞泉”琴仿制的连珠式琴流传到民间,所以琴家们认为是朱权创造的,故在琴 谱中把连珠式和文字都写的是“臞仙琴样”。而自此以后刊刻的琴谱中,连珠琴式就有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唐连珠式“飞泉”琴的琴式一样了。这也说明,今天流传下来的连珠 式琴,是在明代洪武以后才出现于民间的。这以后连珠式唐代“飞泉”琴 从宁王府流传到民间,于是清初琴家们在刊刻《德音堂琴谱》、《五知斋 琴谱》、《兰田馆琴谱》琴谱时,就将文字仍改为 “连珠,隋逸士李疑作”或 “连珠,隋李疑样”,琴式也和明代《乐仙琴谱》、《古音正宗》及清《琴苑心 传》中一样了。清初古琴家们在发现传世连珠式“飞泉”琴后,得知其不 是明代古琴,从而更正了以前三种琴谱中的“臞仙琴样”的错误认识,并 在以后刊刻的琴谱中加以改正。 从上述变化可以看出,一种琴式出现后,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民 间的流行,才能进入琴谱中的“历代琴式”。

三  故宫博物院藏落霞式琴是明代才有的

在十三种琴谱中,六种有落霞式琴的描述,明永乐十一年《太音 大全集》:“落霞,《汉武内传》庄女从东方来弹落霞之琴”;万历十八 年的《琴书大全》称:“庄女之落霞,《汉武内传》庄女从东方来弹落霞之 琴”;万历二十四年《文会堂琴谱》称:“落霞,《汉武内传》庄女从东方 来弹落霞之琴。”以上三种只有文字记载。而既有文字又有琴式记载的 有四种。康熙九年《琴苑心传》载:“庄女,《汉传》庄女弹落霞琴。”其 琴式是平头,项向内凹弧线形,腰为内凹两连弧形,与仲尼式相似只 是腰处与仲尼式不同,且与今天流传下来的落霞式不一样〔图十六〕; 康熙三十年《德音堂琴谱》载:“《汉武传》庄女从东来,弹落霞之琴。”其琴式平头,通身一样宽窄,没有项、腰,两侧作凹形锯齿状14个〔图 十七〕;康熙六十年《五知斋琴谱》和光绪二年《天闻阁琴谱》的文字琴 式,均与《德音堂琴谱》完全一致。

为什么琴谱中会有落霞式的文字记载而没有琴式呢?一种可能是琴谱中的文字是抄录的文献资料;另一种可能是汉代时期有落霞式琴,但后来琴和琴式均失传,所以 琴谱中没有琴式。如果说清康熙九年《琴苑心传》和清康熙三十年《德音堂琴谱》是落霞式的话,那么 这两种落霞式既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琴,也和故宫藏的落霞式琴根本不一样。种种迹象表明,清代后 期出现在琴谱中的落霞式图形,并不是琴谱中文字记载的汉代落霞式。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落霞式琴有三张,他们是“可伴” 〔图十八〕、 “月明沧海”〔图十九〕和一张无琴 名的琴〔图二十〕,其中年代最早的是明代成化“可伴”琴。“可伴”琴为平头,两侧向外凸起12个连弧 形。据研究者称,“可伴”琴“琴背铭刻,龙池上横刻篆书‘可伴’二字……龙池下刻篆书‘两袖松风’印, 印下刻楷书‘成化二年三月初一日钦赐钦遵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臣商辂敷’。成化二年,即1466年,商 辂,《明史》有传”‹1› 。从琴背铭刻中的铭文知道,“可伴”是明代成化时期的落霞式琴。

清康熙三十年《德音堂琴谱》、六十年《五知斋琴谱》、光绪二年《天闻阁琴谱》中记载的落霞式的琴 式为平头,通身一样宽窄,没有项、腰,两侧作凹弧形锯齿14个〔参见图十七〕。这三种琴谱中所载 的落霞式图形与故宫流传下来的落霞式古琴对比发现,清代康熙时期落霞式琴已经出现在民间了, 只是当时刻谱的人没有看见,而是通过琴人间互相转述,才把流传“落霞式”琴两侧的12个凸起连弧 形,误绘成两侧14个凹弧形锯齿。由此可见,一种琴式出现要经过一段时间在民间的流行后,才 能到入琴谱。

通过以上对十三种琴谱中七种琴式的分析,说明琴谱中的“历代琴式”对传世古琴的认识有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故宫流传下来落霞式琴是明代制作的,该样式对传世落霞式古琴的断代有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研究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