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造魅力故乡 ——元宵节杂感

 蒲公英读书 2019-02-19

随着年岁增长,“年”的感觉越来越淡,何况是本来就如鸡肋般的“元宵节”。

虽然现在对“年”没了什么感觉,但关于过年的童年记忆有很多,一直温馨地躺在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里。

元宵节却只记得一家人围在一块吃猪脚——我们称之为猪蹄,长大后开始猛听到人称猪脚还有些不习惯——有个说法叫做“元宵元宵,吃完猪蹄就各奔东西(找生活)”。

搬进县城居住后,最大的惊异感来自爆竹声。

除夕夜看完春晚后上床根本无法入睡,整个晚上直到天明这爆竹声就没停歇过,而且是连片连声。

还有就是这元宵节,无论是童年在故乡,还是后来在婆婆家,尤其是婆婆家,虽有吃猪头的风俗,但吃不吃其实无所谓。在故乡吃猪脚比较郑重其事,但元宵节还是挺安静的。

而这县城却和春节一样爆竹声声,公公有次元宵节正好在我家,听着这声声爆竹惊异地瞪大眼睛:这乐平人真好玩,过元宵还打爆竹的?

2019年,我市正式实施“禁燃令”,今年过了个很安静的“春节”。

因婆婆意外摔伤,我们在病房陪婆婆度过了除夕之夜,电子鞭炮过后,就只有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了。仍旧是一夜无眠,但只是因为照顾婆婆,窗外却是出奇地安静,元宵也肯定不会有爆竹声声了。

春节过后,已有亲友陆续出行,元宵节后则是几乎都要走了。有一个说法,元宵元宵,就是把年给“消”了,过完元宵节才算真正过完年,对于他们,这点也许感触更深吧。

过完了年,他们也该再次踏上旅程,“新年过去的日子,也是很多中国人离开家乡的日子”。第二天电视新闻就频频报道春运再次出现高峰。

电视新闻中自然也看到了各地闹元宵的场面,其中一个熟悉而久违的场面吸引了我:由一张张板凳连接而成的板凳龙灯!

那是我童年时看到的最壮观的场面:每家一张特制板凳,上装花灯,为龙身的不同部位,两侧各留一个洞用于和别家板凳连接,到了“扬灯”的那天,每家出一壮劳力扛起自家的“板凳”,一张张板凳连起来就成了一条巨龙!

灯内有蜡烛,晚上燃起,在田野里游动,尤为壮观。邻近村庄的人都纷纷跑来观看,观者云集,可用人山人海来形容。

记不清是不是元宵节,只记得是冬季,大约在春节前后,在寒冷的冬天里,它就像一把火,在故乡空旷的田野上熊熊燃烧。

龙身游动时,扛板凳的人脚踩在泥泞冰冷的稻田里移动身子很是不易,弄不好就会跌跤,晚上尤其艰难,可他们依然很开心,且常常满头大汗,这“火光”同样温暖照耀着他们。

想起故乡,不由得想起曾在《瞭望》杂志上看过的一篇专题报道《再造魅力故乡》,看到这个标题就被吸引,文中有段话也打动了我:农村建设应保持农村的特点,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不能把城镇的居民小区照搬到农村去,赶农民上楼。

常常在文化保护、旅游开发与农民的现实期望中感到某种矛盾和困惑:从文化和旅游的角度古民居古街古道之类都要保护,青石板路被水泥路取代引来一片唏嘘声,可是生活在其中的百姓却说现在下雨再也不怕泥泞了。

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在传承和发展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如何让我们的故乡既保持乡村特色又能向更进步更文明的方向发展,让我们的发展不再以历史文化的消失为代价,而是自然地生长,让故乡永远不只保留在心里?我和作者一样虔诚地祈盼:让我们相信,在中华文明根植的广袤农村,薪火相传,再造魅力故乡,能够呈现动人图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